《田野狂歡》大型實景演出。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在三亞海棠灣區群山環抱的一片山谷,生長著千畝青翠稻田。風吹過,稻浪層層搖曳,稻穗“沙沙”作響。壯闊平野間,是人們穿行在綠叢中的小小身影。這是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的最后一站活動:與會嘉賓們實地探訪三亞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
經過兩天半的論壇交流后,嘉賓學者們走出會廳,走入這千畝稻田,也對南繁“硅谷”有了更直觀而震撼的感受:300畝袁隆平雜交水稻育種基地、150畝三亞南繁院水稻基地、600畝北稻南移再生稻實驗種植基地,劃分出了優質稻專區遲熟組、高產稻專區中熟組、強優勢稻專區中熟組等不同片區,栽培著約500個優質水稻品種,鋪就了眼前大片望不到頭的希望田野。
“我在這里發現很多沒見過的優質稻種,真是大開眼界了!”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仕明激動地說。他此行目的,也代表了許多來此交流的育種公司的愿景:不僅參觀,更是學習和爭取合作。“水稻公園是個很好的平臺,匯聚了全國各地主流的、最新的水稻栽培品種,我們希望能和更多水稻科研機構合作,大家看好了,當面交流,互相推廣,最終讓更多人吃到從這里產出的中國好大米!”王仕明表示。
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水稻研究方向副教授金峰,用“耳目一新”來形容此次探訪:“從科研角度來說,水稻公園相當于全國水稻產業大聯盟,集教學、科研、貿易、觀光等功能于一體,對水稻研發、生產從業者的借鑒意義非常大,推動了行業間的廣泛交流。”
漫步田間的一名白發蒼蒼的老人,顯然對水稻生長十分熟稔。他面帶微笑,不時托起一把稻穗摩挲、觀察。眼尖的人們認出來,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紛紛圍上來請教、交流。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仁山抓住機會,向朱英國介紹起兩系雜交水稻的最新成果,王仕明也拿出名片,繼續向專家們商榷洽談合作的可能……田間地頭,逐漸熱鬧起來。
天色漸晚,水稻的身影逐漸沒入了沉沉黑夜。七時三十分,田野間綻放出七彩燈光,水稻公園的實景演出《田野狂歡》上演了!380余人的演出團隊,向觀眾再現牛耕田、郎唱歌,農家女兒插秧忙的畫面,民以食為天的樸素愿景代代相傳,水稻元素隨處可見。
坐在觀眾席上的印度尼西亞專家學者們,對所見所聞贊不絕口:“不論是作為科研交流基地還是旅游目的地,水稻公園都是個很棒的地方,希望有更多國家參與進來,共享發展福利。”
天地無心,卻也見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水稻人種下的努力、結出的果實。如今,三亞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以一個活潑、好客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眼前,不僅為南繁科研機構彼此交流提供平臺,更是憑農旅融合推廣水稻文化提供舞臺。借助農業+旅游的方式,越來越多人,將會通過水稻公園關注水稻文化,推動形成獨具特色的海南“稻”路。
(本報三亞4月13日電)
?
相關鏈接:
成就| 價格標得很清楚 在三亞吃海鮮不用擔心被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