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海南選擇——
把海南島作為一個大城市來統一規劃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城鎮化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然而,作為一個主島只有3萬多平方公里的省份,海南的城鎮化建設又該作何選擇?
省委、省政府的決策是:因地制宜,把海南島作為一個大城市來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
圍繞這一抉擇,海南以“美麗海南百千工程”“雙修”“雙創”等舉措為突破口,從鄉村建設到城市治理,再到全省統籌發展,正在探索一條具有海南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撒下“繁星點點”
“百千工程”連接海南大景區
4月,草長鶯飛。在瓊海市塔洋鎮萬壽洋,萬畝田野,既是鄉村農田,辛勤勞動可豐收;又是旅游景區,美食美景都不缺,休閑賞玩身心愉悅。
“我在村里的農家樂打工,但家里農活也沒落下。”家就在萬壽洋旁的村民王千樂從農家樂下班后,放下廚具,扛起農具到自家香蕉地里接著干起了農活。龍壽洋萬畝田野公園實際是一塊農用地,瓊海對這里的開發充分保護和尊重了農村的原有地形村貌、田園風光、農業業態和生態底色。
這種不占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的發展模式,已經在海南多個市縣實施并見成效。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檳榔谷景區,黎族八音隊樂手吉和理是周邊村莊的村民,他憑借一手吹拉彈唱的本領,在檳榔谷景區上班每月工資有1200元,
家里還種有檳榔、橡膠,一年收入可上萬元。“要不是有景區,我這些吹灼吧、拉椰胡的愛好也就僅僅是個愛好而已,哪能想到還能成為‘飯碗’。”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中國人對城鄉融合發展的美好愿景。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的農民涌入城市發展,熱鬧的鄉村逐步走向寂寥。如何盤活鄉村資源,激發鄉村活力,留住人在鄉村發展,則成為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課題。
海南,同樣也面臨著這樣的發展問題。相對于其他省份,海南的基礎設施較落后,以生態立省又不適宜大力發展重化工業,經濟發展主要以旅游休閑、房地產等第三產業為主導。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激發出這散落在全島各地的鄉鎮和村莊的活力,讓其成為承載海南經濟社會興盛發展的載體?
2016年1月27日,正值海南省兩會召開期間,會上發布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一個新詞匯“美麗海南百千工程”,提出“十三五”期間,我省將重點打造100個特色產業小鎮,建設1000個宜業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
目前,海南島上散落著204個鄉鎮、2657個行政村、18700個自然村。這些鄉鎮和村莊是未來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實現全域旅游目標的寶貴資源。
產業,是支撐鄉鎮和農村發展的根本。實際上,我省這幾年已選點實施了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并嘗到了甜頭。如瓊中什寒村,依托民俗文化、自然風景等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如文昌會文鎮,以佛珠加工產業打造佛珠文化風情小鎮……
100個產業發展對接前沿的特色小鎮,1000個形態各異獨具魅力的美麗鄉村,將成為海南旅游、休閑等資源的載體,一旦真正崛起將猶如星火燎原,把整個海南島從點及線、線及面,輻射帶動全島發展,支撐起海南創建全域旅游,把海南島打造成一個大景區,實現“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園、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的目標。
“雙修”“雙創”提升城市管理
城市居民也可看山見水有鄉愁
湖北游客劉蓓今年春節陪伴家人到三亞度假。她驚喜地發現,一年不見,三亞變得越來越美了。“以前三亞的河水沒有那么清澈,荔枝溝路段有很多光禿禿的山頭,看起來都不是很美觀,現在這些都有變化,水清了山也綠了許多。”
山、河、海,是三亞的靈魂,以山、河、海環繞形成的獨特城市景觀,是這座旅游城市的魅力所在。但曾幾何時,隨著城市快速擴張,挖山毀林、海灘泥化、河流污染……這座美麗的城市患上了“城市病”。
不僅僅是三亞,位于海南島北端的省會城市海口,也同樣存在交通擁堵、生態退化、老城新區發展不均衡等問題。這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城市快速擴張遺留的弊端和誤區,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快速城市化發展帶來的“城市病”的一個縮影。
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城鎮建設,要實事求是確定城市定位,科學規劃和務實行動,避免走彎路;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對于海南而言,“十三五”期間是我省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關鍵時期,我省提出了要打造世界一流精品旅游目的地,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省,海南的未來美好圖景已經徐徐展開。城市交通擁堵、內河污染、垃圾污染……這些都是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必須要解決的發展障礙。
2015年6月,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三亞被住建部選中為“雙修”試點城市,開始對城市面貌重點進行生態修復。兩年多來,三亞的變化巨大,光禿禿的抱坡嶺披上了綠衣,渾濁的三亞河水清澈見底,垃圾隨處可見的海灣沙灘潔白。“雙修”讓三亞又恢復了以往的魅力。
同樣,海口也在積極探索城市轉型發展的支點,以“雙創”行動掀起了一場城市的“自我革命”,投入資金改造老舊城區,抓好城鄉環境衛生治理、拆除違法建筑以及開展黑臭水體治理……短短一年多時間,整座城市面貌變得潔凈有序,干部作風也更加接地氣。
“要不是‘雙創’,我們還在大同里的鐵皮屋里做生意,那冬冷夏熱的,環境特別不好。”“雙創”讓在海口從事服裝加工20多年的林秀珍從鐵皮屋搬遷到了商場,商場人氣旺盛,林秀珍的生意也比以往紅火了。
打破市縣行政區劃藩籬
城鎮化建設全省一盤棋
今年1月12日,海南鋪前跨海大橋主塔基礎完工,整個工程順利跨過了最關鍵的一步。鋪前大橋是連接文昌木蘭灣規劃區與海口江東組團的關鍵節點工程,對我省推進“海澄文”一體化發展,提升國際旅游島國際化水平都有著重大戰略意義。
在海口的西側,馬村港區的三期建設如火如荼。馬村港區是支撐海口作為全國沿海主要港口的主要港區,將承擔海口港主要貨物運輸功能,并將逐步發展成為海口港的核心港區。
馬村港區的建設給周邊的鄉鎮和村莊帶來了變化和期盼。老城鎮,借助馬村港建設,周邊開發了不少新樓盤,從老城經濟開發區到海口的道路和公交線路也早已經開通,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回家,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
“以往都是去深圳、廣州打工,現在回家后,開發區和港口都有企業招聘,找工作已經不是難事。”馬村村民馬偉明2015年從深圳回家過年后,應聘到開發區的一家企業當保安,再也不用離家外出打工了。
多年的發展實踐中,我省各市縣由于規劃不統一,出現了產業重復、職能交叉、資源浪費等問題,省委省政府逐漸意識到必須要把全省當做“一盤棋”來下,做好各項規劃的統籌銜接,協調全省發展。
在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中,海南借助國際旅游島、全域旅游、多規合一試點等國家政策紅利,又自我探索了“海澄文一體化”、“大三亞”旅游圈等本地發展之路,以實現土地、產業、生態保護等規劃的協調統一,打破市縣行政區劃和利益藩籬,促進資源共享、互利共贏。
同時,海南作為全國首個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的省份,將逐步構建起省域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特色產業小鎮四級城鎮結構,形成以海口、三亞為省域中心城市,以儋州、瓊海為區域中心城市,以縣城鎮及特色產業小鎮為重點,以旅游度假區、產業園區為補充的具有海南特色的城鎮體系。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