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某高校設置“失物招領費”,要求領回丟失物品的學生需繳納5元至20元不等的錢款以獎勵拾金不昧者的消息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一時間,將“拾金不昧”的傳統美德“有償化”,是在進一步鼓勵拾金不昧的行為,還是對傳統美德的“褻瀆”,成為網友們討論的焦點。
其實,“失物招領費”并非新鮮事物,不少學校已經有了類似探索。而且,該校的做法也并非強制,而是頗具彈性,如果學生不愿意交錢,校方將支付費用以獎勵拾金不昧者。此外,政策的出發點也算說得通,一是通過物質激勵引領向善的風氣,鼓勵校園內形成拾金不昧的良好氛圍,二是提醒同學長記性,改一改“馬大哈”的毛病。最重要的是,該做法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備法律基礎的,我國《物權法》明確規定,“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也就是說,拾得人有權在歸還遺失物的同時獲得必要的補償。
既然從道理和法理上都說得通,為何該規定還是引發了網友的爭議甚至反對呢?仔細想想,個中緣由不難理解。
一是在公眾的心目中,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道德的閃光點,撿到東西主動歸還,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無論有沒有報酬,咱都得這么做,這是一條道德準則,牢牢刻印在咱每個人的心底。通過報酬鼓勵,這做好事兒似乎變了味道;二是盡管費用不多,但是制度和標準要清晰公正,究竟什么情況下獎勵5元、什么情況下獎勵10元、20元,其條件、標準、獎勵對象與方式等是否進行過必要的公開,是否征求過老師與學生的意見,這些看似是小事,實則折射了學校的管理理念。
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否設置“失物招領費”看似事情不大,但背后有很多內容可以反思。有道德與法理之間的關系問題,有高校育人目標與實踐方式之間的關系問題,還有事關現代學校管理制度的公開、民主與規范的問題等。
要想將一項新的探索沉淀為成熟的制度,對于高校來說,還需要經過審慎論證和必要的信息公開,惟其如此,制度探索才能真正激發善舉、行穩致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