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尹桂芳、范瑞娟、徐玉蘭等10位年輕演員為了打破舊式老板的控制,籌建劇場、自由演戲,舉行《山河戀》聯合義演。后來,這10位女演員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獲得了“越劇十姐妹”的美名。某種意義上說,“越劇十姐妹”引領了越劇改革的潮流,代表了越劇藝術的高峰。不久前,老藝術家范瑞娟離世,如今又走了徐玉蘭,人們怎能不扼腕痛惜。
“越劇十姐妹”專攻角色不同,大多各自開宗立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她們有一個鮮明的共同特點,那就是對藝術的虔誠和執著。以從藝70多年的徐玉蘭為例,從《北地王》到《西廂記》,從《春香傳》到《西園記》,都深受觀眾喜愛,尤其是她在越劇電影《紅樓夢》中的表演,讓“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的唱段紅遍大江南北,成為經典。盡管成就斐然,但終其一生,她始終把演戲、把觀眾看得重如泰山。
“越是紅越是要虛心,越是要聽觀眾的聲音”“戲比天大”“做演員心里一定要有觀眾”——徐玉蘭晚年常常對自己,也對學生們說。對此,她不僅言傳,而且身教。1997年,徐玉蘭出演《送鳳冠》里的王玉林。戲里王玉林有跪戲,當時已76歲的徐玉蘭既要不停下跪,還要唱念不停,臺下的觀眾心疼不已,站起來喊“不要再跪了!不要再跪了!”可她仍一絲不茍地演完全場。“觀眾們是體諒我,但是我不能降低標準,做演員,心里一定要有觀眾”,老一輩藝術家對藝術的至真至誠、對觀眾的認真負責能不令人肅然起敬嗎?
“戲比天大”“心里有觀眾”,說到底是戲德。我國傳統的戲德觀強調“藝品”與“人品”的一致性,慎于做人,嚴于從藝,珍重藝術,不茍營下品,是起碼的要求;一旦從藝,“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刻苦一生,是必修的功課;尊師、敬友、愛徒,恭謙共事、協力合作是行事的應有風范;把戲臺看作“圣地”,不容半點輕慢,是從業的基本準則。正是這些培育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生生不息的內在精神,推動越劇乃至所有傳統戲曲藝術不斷向前發展。這樣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時下的明星藝人對照學習嗎?
目送大師遠去的背影,更應繼承其藝術的品性。不論時代怎樣變化,不論藝術形式如何發展,把觀眾、把藝術看得比天大,認認真真演戲、踏踏實實做人,不浮躁、不賣弄、不耍滑,永遠是從藝人到藝術家的不二法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