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電(唐詩雪)圍繞“體育為民惠民”,看重慶體育如何“擼起袖子加油干”。新華網體育聯合新華網重慶頻道,獨家對話重慶市體育局局長辛世杰。
“體育局長的戰術板”是新華網體育策劃的一檔融媒體訪談欄目,通過對話各地體育局長的方式,傳遞中國體育改革的能量,展現中國體育人“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勁頭。
新華網體育:今年是全運會年,在這個全運周期,重慶在競技體育方面的發展格局如何?目前備戰情況如何?
辛世杰:本次全運會共設31個大項、341個小項。重慶市將參加游泳(僅跳水)、田徑、羽毛球、網球、乒乓球、拳擊、摔跤、射箭、體操(僅藝術體操)等18個大項的比賽,與十二運會相比,減少游泳和排球2個項目,新增藝術體操和鐵人三項2個項目。屆時,施廷懋等320名優秀運動員將代表重慶參賽。
本周期,我們按照“競技體育抓重點”的總體思路,突出“奧運帶全運,全運促奧運”的方針,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一是制定了《重慶市體育局備戰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規劃》,對本屆全運會備戰進行了全面部署,同時成立了備戰領導小組和備戰辦公室,加強組織領導、工作統籌等;二是加強了制度建設,新修訂了《優秀運動員選招、退役辦法》、《試訓運動員進隊管理辦法》等管理辦法。同時積極與重慶市人社局、重慶市財政局溝通,較大幅度的提高了運動員待遇;三是與部分區縣簽訂合作協議,共建運動隊,推動多元化備戰體系建設;四是為重點隊員配備“訓科醫”團隊,在北京設立國家隊運動員保障點;五是加強了備戰日常督導工作,多次召開項目分析會,經常深入訓練一線檢查指導工作,選派機關年輕干部跟隊服務。六是確定了“鞏固成績、繼續提高”的目標任務。2014年——2016年,重慶運動員在國際、國內各級各類比賽中共取得了194枚金牌,133枚銀牌和164枚銅牌,其中包括3枚里約奧運會金牌,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
新華網體育:今年的全運會取消了獎牌榜,您如何看待這一改革?改革后的全運會將在中國體育事業中承擔什么角色?
辛世杰:體育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特別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這是建國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的健康領域中長期戰略規劃,說明體育從功能、從精神、從文化成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是要有點兒精神的。
總局的改革,就是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成績觀、政績觀,不要唯金牌論。奧運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強”,而追求金牌,體現了良好的體育精神,進而提高全體國民的身體素質,但“金牌至上”則是把手段當成了目的,充斥了太多的權利意志和功利性,把傳遞文明、友好、團結的體育運動,變成了“勝者贏得一切、負者輸掉一切”的殘酷競爭,完全扭曲了體育精神。中華體育精神的核心就是頑強拼搏、為國爭光。這是作為體育人,包括運動員、教練員和其他體育工作者神圣的職責和歷史使命。體育是綜合的價值,不能夠吧金牌作為唯一的標準。
十三運會是一屆改革的運動會,本屆全運會將在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全運會歷史中凸顯非常重要的意義,是一屆銳意改革、承前啟后的全運會,是國家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推手。
新華網體育:今年全運會增設乒乓球、羽毛球、龍舟、攀巖以及輪滑等5個群眾體育比賽項目,大眾體育走進了競技體育的舞臺。重慶在大眾體育方面發展情況如何?
辛世杰: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茍仲文在2017年新春體育記者座談會上強調,“體育改革勢在必行”。同時介紹,最大一個改革就是全運會。國家體育總局將群眾體育賽事項目納入到競技體育項目,讓群眾冠軍與專業選手同臺競技,必將極大激發廣大群眾與全民健身的熱情,推動全民健身工作的健康發展。重慶今年將組團參加今年在天津舉辦的第十三屆全運會,我相信,重慶選手必將在乒乓球、羽毛球、龍舟、攀巖和輪滑這五個大眾群體項目上有優良的表現。
近年來,在重慶市委、重慶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全市體育工作者的努力下,重慶的全民健身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
一是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基本滿足需求。按照“體育為民惠民”思想,積極加強場地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力度,“親民、便民、利民”的市、區縣、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四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基本形成,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37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52.2%,共建全民健身路徑工程1368個,新建和更新農體工程8947個,新建社區多功能運動場51個,社區健身點300個。
二是群體賽事活動精彩紛呈。這些年來,重慶大力開展“區區有品牌,縣縣有特色”的創建活動,抓“擴面”、固“品牌”,創新推進各項體育賽事。以賽事活動的“常態化”和“影響力”為重點,廣泛開展豐富的全民健身活動,堅持月月舉辦大型群體賽事,促進賽事品牌的形成與鞏固,帶動體育人口的持續增長。每年僅重慶市體育局主承辦的大型賽事活動達60余項,舉辦各級各類賽事活動達2000余項。自2009年來,重慶成功舉辦了六屆重慶市全民健身運動會,將乒乓球、羽毛球、龍舟、攀巖和輪滑等作為主要比賽項目,每年有上百萬市民參與。還連續多年舉辦重慶國際馬拉松賽、國際攀聯世界杯攀巖賽、環中國公路自行車賽及長壽湖全國鐵人三項賽等大型群體賽事活動。這些品牌賽事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選手參賽,不僅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譽,也帶動了重慶經濟社會發展。以2016年重慶國際馬拉松賽為例,吸引了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內外551個城市的32000余名馬拉松選手和馬拉松愛好者報名參賽,招商簽約資金達1020萬元,產生經濟貢獻近4.6個億。
三是倡導全民健身新時尚。充分發揮“互聯網+體育”的作用,建立科學、統一、全面、協調的全民健身信息管理制度,通過信息數據、媒體宣傳等平臺將全民健身工作多維度鏈接,倡導全民健身新時尚,引導市民積極、科學參與群眾體育活動,提高重慶人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培訓社體指導員全市累計達到50950名,平均每萬人擁有社體指導員達17人。與新聞媒體進行戰略合作,最大化運用新媒體力量宣傳全民健身。開設“云動重慶”“體育重慶”“重慶微體育”等微信公眾號平臺,與重慶廣電集團共同打造了“全民動起來”電視欄目,為市民提供群眾體育活動資訊、提供報名通道及體育場館等優惠信息。注重與大型體育活動、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基層的有機結合,建立志愿服務活動的常態化機制。全年共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示范活動5次,組織世界冠軍、知名教練員、優秀運動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與市民互動,免費健身咨詢,指導市民科學健身,參與群眾約10000人次。
新華網體育: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布,“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體育工作特別是全民健身納入到“大健康”的理念。在貫徹落實《綱要》方面,重慶有什么具體思路和舉措?
辛世杰:一是將“健康中國2030”精神貫徹落實到全民健身實施計劃中。在研制《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中,著力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精神貫徹在新周期實施計劃中,注重在實施全民健身戰略、樹立“大健康”理念等方面提出有力的措施方法。二是大力推進民生工程“社區健身點”建設。重慶市委、市政府將建設社區健身點作為2016年25件民生實事之一。2016年,重慶市財政拿出1500萬元,而重慶市體育局在全市38個區縣和兩江新區、萬盛經開區建設了300個社區健身點。我們牢牢把握重慶市委市政府關于25件民生實事的工作要求,立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及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把創建社區健身點作為新時期體育為民惠民的重要抓手,努力構建面向社區居民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目前,重慶300個社區健身點全部建成落地,已通過各區縣體育局的驗收和掛牌投入使用。通過督查,各區縣高度重視,按要求落實了經費、器材,并適時組織社區群眾開展了健身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居民健身有場地、有組織、有項目,進一步滿足了社區居民在家門口的健身需求,深受市民群眾的歡迎和好評。今年,我們還要按照重慶市委、市政府要求,再建300個社區健身點,扎實完成好這件民生實事。三是實施保障卡刷卡健身消費。按照個人自愿的原則,職工醫保參保人員可用醫保個人賬戶結余金額支付其在協議的體育健身場館按月或按次的體育健身項目費用。在今年1月,市民已可在沙坪壩區、萬盛經開區、江津區的6個體育健身場所使用醫保卡購買體育健身項目,預計今年內,會在重慶市的主城區普及起來。
新華網體育:今年重慶體育在工作方面將有哪些亮點?
辛世杰:2017年是全運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之年。一是全面推進體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工作共有五方面。
第一,著力加快協會組織改革步伐。探索和創新體育協會和社會組織改革,推動各級體育協會、社會團體的社會化、市場化發展。第二,推進足球改革發展。創新開展社會足球、人才培養、賽事組織和足球產業,落實足球場地建設政策,加快推進足球協會改革。第三,著力推進場館運營改革。制定和實施重慶推進體育場館運營管理工作十點方案。創新體育場館投資和運營體制機制。進一步推動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切實提升場館設施的使用效率。第四,創新運動員和教練員管理方式。不斷推進重慶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深化和拓展多元化備戰體系。推動優秀運動隊管理和訓練制度創新,加強運動員管理和注冊改革。加快建立教練員聘任制度。第五,推進體教結合改革。加強體教結合頂層設計,構建體教結合和體教協同發展新模式,加強青少年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辦賽理念,著力提升青少年運動普及率和體質健康水平。
二是推動體育為民惠民。一要開展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二要建設300個社區健身點,扎實推進民生項目建設。三要開展“好體育人”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四要組織開展各類體育賽事活動。
三是備戰和出席“十三運會”。一要強化全運會備戰。以鞏固成績,繼續提高為目標,切實做好全運會備戰和參賽工作。二要強化項目和訓練管理。優化競技體育項目結構。建立訓練巡查工作長效機制。三要強化專業人才培養及管理。四要強化“訓科醫”一體化建設和反興奮劑工作。
四是落實全民健身實施計劃。一要深入貫徹落實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推動《重慶市全民健身條例》的制定,深入貫徹落實《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切實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二要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以“區區有品牌、縣縣有特色”思路,支持各地結合自然人文資源特色,舉辦體育賽事活動。三要深入推進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新建和更新一批城市體育公園、鄉鎮健身廣場、社區路徑工程、農體工程、多功能運動場。新建300個社區健身點和一批體質監測站點,扎實推進民生項目建設。四要深入完善群眾體育組織。加強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建設,做好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使用、管理工作。繼續開展“好體育人”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有針對性的指導群眾科學健身,切實提升群眾身體素質。
新華網體育:2016年,國家各部委聯合密集發布了多項關于體育產業發展的文件,為體育產業的持續發展保駕護航。結合本地資源特色,重慶對體育產業的規劃和布局是怎樣的?
辛世杰: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和《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等利好政策頻出,為加快重慶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下一步,我們將依托重慶山、水、林等獨特資源特點,一是做好頂層設計。2016年重慶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著力完善了重慶體育產業發展結構和空間布局。二是推動特色發展。重慶將大力推進健身休閑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山地戶外、水上、汽摩、冰雪、航空等運動,支持發展一批特色健身休閑項目,形成水、陸、空一體化發展格局,推動重慶體育產業特色、差異、協調發展。三是強化空間布局。圍繞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結合各區縣體育產業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積極打造“一核兩帶多基地”的重慶體育產業發展格局,在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重點發展健身服務、競賽表演等體育服務業,在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建設水上運動娛樂服務帶,在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打造戶外運動和民俗體育休閑旅游服務帶,在城市發展新區重點布局體育器材裝備制造、體育設施建設等體育產業基地。構建起以都市區核心、城市發展新區為支撐、渝東南渝東北聯動發展的重慶體育產業發展空間格局,推動重慶體育產業協同發展。
新華網體育:重慶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這項工作如何實現?
辛世杰: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將重點抓好四項工作:一是加強與市級有關部門的溝通銜接,重點落實好體育產業配套政策,指導督促區縣政府抓緊出臺地方實施細則或實施方案。
二是推進重大項目。目前投資超過10億元的際華重慶目的地中心、國開·華熙巴南體育中心、萬達文旅城項目已部分投用或開工建設,要繼續做好際華、萬達、舒華等大型企業落戶重慶的有關服務工作,加強服務和對接,進一步優化體育產業投資環境和政策,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投資體育產業,進一步壯大體育產業發展規模。
三是培育市場主體。要著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比較優勢、競爭實力的體育產業骨干企業。要營造良好準入環境,大力吸引民間資本投資體育產業,積極培育體育中小微企業,支持體育協會、體育類民辦非企業等社會組織發展,推動體育與旅游、文化、醫療、養老等產業的融合發展。
四是夯實發展基礎。通過定期開展體育產業統計、做好國家級和市級體育產業基地創建、搭建體育資源交易平臺、推進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改革、規范體育產業專項資金申報管理、推行醫保健身一卡通等工作舉措來進一步夯實體育產業發展基礎。此外,要加強體育產業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體育產業發展評價制度,加強對各區縣體育產業發展情況的督促和檢查。
?
?
?
相關鏈接:
體育局長的戰術板(10)圖表|甘肅“三箭齊發”做強體育產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