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以年度最大黑馬之勢高分霸屏。而早在1月初,《人民的名義》原著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這部潛心八年、曾六易其稿的作品,一經問世便備受好評,被譽為“一部揭示反腐高壓下中國政治和社會生態的現實主義力作”。
為什么一本小說能夠成功捕捉國人共鳴?周梅森說,如果說這部小說成功,那么成功之處在于它比較準確地反映了當代中國各個社會層面,尤其是政治生態層面的中國的故事,引起了社會各階層受眾的共振。“這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現實主義的成功,文學堅守的成功,貼緊時代、反映人民疾苦的成功。”“比如我以往的作品《人間正道》《中國制造》《絕對權力》《國家公訴》都有比較明確的主題和指向,而這部作品要比此前的作品宏大得多,而且由于反映現實社會題材在近十年內鮮有人涉及,我也在無意之中完成了一次厚積薄發。”
為什么而寫作?周梅森回答,我們這代人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大時代。中國人在這個時代里創造著自己的歷史,改變著世界的秩序。身為作家,出生在這么一個有故事的時代,如果不去書寫、如果不在場,那太遺憾了。周梅森認為,文學應該始終站在社會的現場。“一部文藝作品可以引導人心、引領人心,也能改變人心,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
?
相關鏈接:
回望俄羅斯文學的白銀時代
"曹文軒兒童文學獎"創立
聚集眾多網絡小說"大神" 網絡文學"浙江現象"解析
吳子林:閱讀文學作品要結合自身境況學會與自我對話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