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7年一季度的兩組數字,一個是GDP增速為6.9%,總值為180683億元;一個是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184 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 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7.0% 。
兩組數字漲勢喜人,可是為啥朋友圈一片吐槽,紛紛說自己萬年拖后腿?這兩組數字跟我們的收入增長是什么關系呢?你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GDP增長,我們的收入一定會增長嗎?嚴格來講不一定。
GDP是國內生產總值,相當于“營業額”。如果“利潤”也漲了,那么就是新增財富的分配上,增量財富沒有分配到你手里。如果“利潤”沒漲,那么更不會給你漲工資了。
原因出在行業差異上。GDP這項指標有的行業漲的快,有的行業漲的慢,甚至有的行業出現下跌。
于是,在上漲較快的行業里收入上漲的就可能多一些,在出現下跌的行業里,收入就只能被平均。于是有網友調侃說,我和馬云王健林平均2000億。就是這個道理。
要想收入高于GDP漲幅就得在高速發展的行業里混——80年代的商貿物流業、90年代的工廠制造業、2000年代外貿行業、及2010年前后的房地產/金融/互聯網等,及今后的醫療/娛樂/休閑/養老等產業。
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我們的收入一定會增長嗎?答案也是不一定。
原因出在個體差異上。有的人收入上漲幅度遠高于平均水平,而有的人依然沒漲,甚至還下跌了。
個人能力是否增長,為所在單位作出的貢獻如何,以及公司對個人的價值評價是否得當等,都有可能影響個人的工資收入。
所以有的人偷著樂,有的人抱怨拖了后腿。但是,工資收入只是收入的一部分。除了工資收入等收入以外,還有一部分收入往往得不到重視,或者說,這部分并沒有取得合理的收益。這部分便是財富管理的收入,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理財。
學會理財,我們的收入一定會增長嗎?
以大學畢業三年,月薪1萬,存款10萬的小王和小張來說吧。假設兩人每月消費均是5000。小王將10萬和每月5000元放入互聯網理財,以真融寶為例,一年期年化收益率8.5%。小張沒進行理財,僅放在銀行卡活期進行存儲,銀行活期儲蓄利率0.35%。
本金為10萬元加上第一個月的5000元,每月追加5000元投資,年化收益率8.5%。一年后,小王的本金10萬加上每月攢錢5000元,本金已經增長到16萬。通過真融寶理財,他的總資產變為175759元,相當于收入增加了15759,平均到每個月收入增加1313元,相當于每月的收入增加了13%,遠遠跑贏GDP和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
小張和小王的本金一樣,一年后,小張積攢的本金已經增長到16萬。但是,小張的資產只比最終的本金多了640元,平均每月收入多了53塊。
這個例子中,他們的初始本金只有10萬左右,如果變為100萬,每月收入全部花掉,按照真融寶年化收益率8.5%來算,一年后收益為8萬5000元!
這筆收入幾乎要趕上一年的工資了,到時候想怎么浪就怎么浪,環游歐美不差錢,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覺得收入還不錯,小日子里也能有詩和遠方,有的人卻總抱怨工資不漲,拖了后腿。
?
相關鏈接:
“一帶一路”助力非洲經濟起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