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系統(簡稱“FAO”,俗稱無人駕駛)由此誕生即將上線;
我國90%以上軌道車輛轉向架結構在線運用可靠性評估均由該校科研團隊完成;
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成為目前國內高鐵及“走出去”主要采用的標準板型;
擁有國內首個開展新能源軌道交通研究的團隊——國家能源主動配電網技術研發中心,承擔和參與了國內90%的軌道交通新能源動力系統的研究項目……
北京交通大學,這所從誕生之日起就與中國交通事業緊密相連的高校,在121年的發展歷程中,見證和參與鐵路6次大提速以及大秦重載鐵路、青藏鐵路、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成果,支撐中國軌道交通行業大發展。
打造軌道交通金字招牌
今年年底,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第一條全自動運行系統線路——北京地鐵燕房線將正式開通試運營,該技術源于北京交通大學自主研發的基于通信的列車運行控制系統(CBTC),是城市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技術一次質的飛躍,也是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未來的發展方向。
2010年12月30日,北京地鐵亦莊線、昌平線開通運營,標志著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CBTC信號系統示范工程取得成功,我國因此成為世界上擁有這項核心技術并成功開通運營的第四個國家。
這是一項前后三代北京交通大學師生持續技術攻關取得的重大技術創新成果。6年來,CBTC系統已搶占全國1/3的新線市場,也是6年來北京唯一沒有引起停運事件的地鐵列車運行控制系統。該系統不僅服務北京、輻射全國,還中標了越南輕軌工程項目。
瞄準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前沿問題,該校還有另一個團隊在默默做著引領者的工作。目前,城市軌道交通多以電網供電為動力,由電線“牽著鼻子跑”,而新能源軌道交通鋰電池儲能系統,相當于給軌道列車“裝上動力”,讓它可離網離線運行。
北京交通大學國家能源主動配電網技術研發中心自主研發出新能源軌道交通鋰電池儲能系統,裝有該鋰電池儲能系統的軌道列車已在長春、廣州、沈陽三地軌道上運行多年,并已邁向奧地利、新西蘭等地。北京交通大學研發中心主任姜久春教授介紹,團隊已承擔和參與國內90%的軌道交通新能源動力系統的研究項目,從輕軌到地鐵、從機車車輛到動車組、從輔助供電到牽引供電等多種鋰電池系統的技術成果,取得多個國際第一。
助力中國高鐵騰飛
去年6月3日,北京交通大學賈利民教授在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代表高鐵科技創新團隊匯報了4句話:“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我們沒有盲點;參與國際競爭,我們有勝算;支撐國家戰略,我們有把握;引領創新發展,我們有信心!”
賈利民所在團隊參與設計了中國高速列車相關核心裝備體系的頂層技術指標、技術架構,確立了高速列車、牽引供電、運行控制、運輸組織、安全保障等關鍵系統技術創新的研發技術路線,并參與敲定了中國高鐵的一系列技術指標。正是在這些頂層設計和指標的指引下,我國研發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RH380系列高速列車。
中國高鐵建設被譽為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其中,北京交通大學發揮學科優勢,涵蓋了包括高速列車共性基礎技術、運行控制技術、運輸組織等多項鐵路系統關鍵技術領域。
由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主持的“CTCS—3級列控系統測試評估認證平臺及評估測試”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開展了面向系統評估認證的測試技術研究;形成了完整可信的測試案例庫和測試規范;完成了故障測試技術研究及系統安全測試的故障注入系統研發。
北京交通大學孫守光教授和他所在團隊創建了軌道車輛結構可靠性評估技術體系,為我國軌道車輛安全運行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對象涵蓋了我國自行研發的所有高速動車組轉向架及車體結構和90%以上的提速機車、客車、重載貨車、城軌車輛轉向架;對我國軌道車輛轉向架共計進行了數百次的線路動應力測試和疲勞評估以及百余次結構改進,為確保高速動車組在內的軌道車輛運用安全發揮關鍵作用;在軌道車輛結構可靠性評估體系方面國內領先,特別是在軌道車輛載荷譜建立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建立了結構強度檢測實驗室,成為我國軌道車輛結構可靠性研究和評估的主要基地。
北京交通大學高亮教授率領團隊創立了“列車—無縫線路—無砟軌道—下部基礎空間耦合分析理論”,解決了高速鐵路大號碼道岔無縫化、長大橋梁及高架站上鋪設無縫線路等重大科學難題,形成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無縫線路理論及技術體系,為我國高鐵線路科學建造提供支撐。
近5年來,北京交通大學在交通運輸領域,承擔各類高水平重大科研項目100余項,在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綜合交通、智能交通等領域開展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
早在2012年,北京交通大學就確定了到本世紀中葉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和以交通為特色建設一流大學的“三步走”戰略。
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曹國永表示,要實現“三步走”戰略,一方面,學校要繼續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堅持立德樹人,為國家培養一流人才;另一方面,要堅持凝練方向,強化優勢和特色,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做出貢獻。
?
?
相關鏈接:
海口交警高科技手段追蹤排查 車輛跨省套牌無處遁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