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歷史上一直具有很強的設計意識,從浮世繪、傳統包裝到折扇、刀劍工藝,都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特別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日本的浮世繪和建筑在西方影響日增,成為刺激歐洲“新藝術”運動的重要因素。
20世紀80年代,日本遭遇泡沫經濟,但就在這個時候,日本涌現了一批知名的服裝設計師。他們的服裝設計強調展示人體自身線條,運用單色及不對稱剪裁,他們設計出許多與傳統日式服裝不同的、極富顛覆性的現代服裝。同時,這些設計又不失日本文化的精髓,打破了西方對于日本服飾的傳統看法。
以日本知名設計師高田賢三為例,他以東方人的視角審視高級時裝,東方的結構、西方的精神以及拉美的熱情和奔放,在他的服裝設計中交匯。他把日本精致、簡單的和服作為設計靈感的源泉,融匯嬉皮士風格、斯堪的納維亞文化、拉美風格的濃郁色彩和具有鮮明地方氣息的民間工藝。這種將五洲精華自然和諧地組合在一起的設計,仿佛是東西方的不經意相遇,深受當時年輕人的追捧。
隨后,日本設計師川久保玲、山本耀司又向巴黎時裝界投下一枚“重磅炸彈”。他們以黑色為基調,推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破爛式”和“乞丐裝”,對所有既成樣式進行了一次毀滅和破壞。川久保玲的設計不追求對稱,不追求性感表現,服裝松垮,袍子棱角分明,色彩陰暗,設計體現了日本的殘缺之美。
縱觀日本現代服飾的特點,不難看出豐富的日本文化。首先是瑕疵之美。日本作為島國,地形相對散碎,又經常面對惡劣的氣候,地狹人稠的客觀條件,使得日本人形成了“輕圓融,喜殘缺”的“憂患意識”。日本設計師利用這種瑕疵之美,故意將布料撕開,襤褸的衣服充滿無拘無束的優雅靈氣,更是日本所謂“萬物有靈論”的體現。
其次是間隔之美。“間”是日本獨特的美學觀,是將時間、空間加以巧妙運用構成的,因而產生間隔美感的形式,其表現形式多為留白、不對稱與均衡。留白給人以充分自我想象的空間,無山、無水、無樹、無草,有的人看到的留白就是空白,但對日本人而言卻是滿溢的。
再次是陰陽之美。日本的美學中,最理想的狀態是在一個事物中呈現“陰陽”的概念,以產生和諧的意象。材質的光滑與粗糙、色彩的明暗對比、造型的曲直變化、整體與局部的形態呼應,均是利用陰陽元素的調和傳達出的感官之美。這也就不難理解,日本街頭為何會有那么多所謂的“奇裝異服”。
最后是包容之美。異于西方對美的定義,日本對美的詮釋不僅重視對象形態的美妙,還延伸到整齊、干凈、清潔、靈巧,延伸到細節等方面,“簡單”也是日本的審美原則。因此,“一塊布”被設計成一件具有日本特色的衣服,也就不足為奇。
日本的現代服飾設計立足于民族傳統,鮮明而獨特,征服了世界,形成足以與西方相抗衡的東方時尚力量。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傳統精神融于未來精神,強化和表現東西方不同哲學和美學孕育的不同神氣與韻味的互補,正是今天日本服裝文化要表現的時代氣韻。日本服裝設計師善于從傳統文化中不斷吸收養分,化為生活藝術的品質,無形中把追求完美化為經濟發展和文化強盛的能量。對時代的不同凡響的理解,對精神層面和心靈況味的深度挖掘和提煉,使他們找到了在時尚世界的歷史方位。
在國外服裝行業強大的競爭力面前,我國如何將自己鮮明的文化特色寓于服裝設計之中,十分值得思考。面對歷史的機遇與挑戰,我們應該具備對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對時代精神的準確把握,在張揚個性的同時,又固守民族文化的魂魄與血脈。在這方面,日本服飾設計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它是一種全新生活方式的演繹。對于我們而言,獨特個性和卓越品質的形成,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不斷汲取、吸納與凝練、升華的過程,也是一個創造性的繼承過程。(本報駐東京記者?張冠楠)
?
?
相關鏈接:
顏值高設計巧 百人觀摩團稱贊海口旅游廁所“很有料”?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