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種藥品進入醫保談判范圍
抗腫瘤、調節免疫類藥物占半數;專家稱能否以降價“換”市場,要考慮競品進入醫保目錄情況
創意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下簡稱人社部)確定了納入2017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談判范圍的44個品種名單,涉及32家企業,其中:19個國產品種,涉及18家中國本土企業;25個進口品種,涉及14家外資企業。在國產品種中,涉及10家A股上市公司的11個品種,部分產品為公司主力產品。
專家表示,降價幅度將成為最終能否進入醫保目錄的重要考量因素。進入醫保目錄后,能否以降價“換”市場,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競品進入醫保目錄的情況。
1個品種放棄醫保藥品談判
2017年2月,人社部網站公布新版《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7年版)》,新增45個擬談判藥品。人社部醫療保險司司長陳金甫曾表示,考慮到部分藥品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但價格較為昂貴,按現行價格納入目錄可能給醫保基金帶來較大壓力,專家同步評審確定了45個擬談判藥品,下一步將通過談判適當降低價格后再納入目錄。在確認相關企業是否具有談判意向后,向社會公布擬談判藥品名單并按相關程序組織談判,將達成一致的品種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
上周,人社部發布最終名單,確定44個藥品品種納入2017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談判范圍。也就是說,有1個品種放棄了藥品談判。
新京報記者查詢、統計發現,44個藥品包括19種國產藥品、25種進口藥品。其中,化學藥品占據半壁江山,共有22個品種入圍,生物制品為14個,中成藥8個。
有業內人士表示,此次進入談判范圍的品種體現了六大特點:進入談判目錄的藥品大部分為患者剛需,臨床價值高,價格較高的專利,獨家藥品國產替代,對國產創新藥和中藥的支持,腫瘤藥和心血管藥是重點領域。
抗腫瘤、調節免疫類藥物成主角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藥品治療疾病來看,談判目錄覆蓋腫瘤、心腦血管疾病、血液和造血系統用藥等十多個領域。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品種數量為22個,成為絕對“主角”。
以進入談判目錄范圍的西妥昔單抗注射液為例,這是一種高活性的IgG1單克隆抗體靶向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可降低腫瘤細胞對正常組織的入侵和腫瘤細胞向新部位擴散的速度,已在全球90多個國家獲得了用于治療結直腸癌和頭頸鱗狀細胞癌的上市許可。截至2017年4月,我國已經有11個城市將西妥昔單抗納入醫保。
北京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主任醫師李燕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是否能醫保報銷是不少包括結直腸癌患者在內的腫瘤患者在選擇藥物時的首要考慮因素,而非療效。“藥品進入醫保目錄后,對腫瘤患者來說,治療周期的延長是最明顯的變化,這對于腫瘤患者的愈后情況和生存期有重要意義。有些藥物,越早使用,能夠更好地控制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會提高。隨著使用時間的延后,藥物的效價比會降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