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長眼睛”的,會主動尋找生活方式不健康、久處高危因子集聚區的人群
什么叫公民健康素養?公民健康素養有多少條?今年兩會前,有政協委員就此問題電話訪問了100人,其中有19人還是醫務工作者。調查結果不容樂觀——98人說不知道或答錯了,只有2人答對了健康素養的概念,僅有1人答對了健康素養有66條。
社會的發展以人為本,人的發展以健康為本。一直以來,一談到健康問題,目光多集中在醫療供給側,對于個人在防病治病、保護自身健康方面的知識掌握、技能提高等缺乏重視。在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慢性病發病率顯著提升的今天,有必要完善需求端的管理,盡可能發揮個體學習健康知識、全面認識疾病的主觀能動性。
比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關節炎和高血壓的發病率,往往和其自身的健康素養呈負相關。因此健康期望壽命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健康素養的提高。《“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養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產生活環境基本形成”,傳播健康知識和技能、指導公眾轉變健康理念、強化個體的健康責任,形成與外圍力量的同頻共振,其實是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未來打基礎。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被國際社會公認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經濟、最有效的策略,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均已把其納入國民健康規劃。當前我國的健康教育已經有比較成熟的體系,但與健康促進、傳播活動的不銜接,管理模式的粗放化,配套政策的不完備,嚴重影響了健康教育活動的效果。一些冒牌專家、教授,打著健康教育、養生的幌子,推銷假冒偽劣保健品,傳播錯誤或者極端的觀念,更是凸顯了規范標準和制度監管的雙重缺失。隨著健康社會治理策略的轉變,急需健全健康教育體系,調整健康教育策略,增強部門協同,努力將管理向精細化延伸。
相對于健康教育的單向灌輸,健康傳播則是將系統的健康知識打散,通過多元化的傳播方式,潤物細無聲地提高健康素養。調查顯示,微信閱讀量排行榜上,健康、養生類文章僅次于情感、心理類文章排名第二,新的傳播媒介極大地方便了公眾獲取信息,也成了健康傳播的主要陣地。如果缺乏嚴謹、細致的自我審核,專業、權威機構部門的把關,就有可能導致泥沙俱下。比如有文章說防“三高”要多吃雜糧,另一種聲音則認為雜糧吃多了容易得痛風;有文章說老年人多喝骨頭湯補鈣,反對者則堅持喝多了骨頭“脆”,更易骨折。面對莫衷一是的觀點,公眾應當如何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健康傳播途徑和手段如何變化,傳播者和監管部門的“過濾”機制始終不可或缺。因勢而動,不斷升級配套的糾查系統,及時澄清謬誤,以正視聽,才能有效匹配公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疾病是“長眼睛”的,會主動尋找生活方式不健康、久處高危因子集聚區的人群。正因此,準確評估個人健康狀況、積極獲取相關知識、合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努力踐行自我健康管理,可以遠離疾病的視線,同時為他人做出良好示范。適應時代和科技的發展,協同推進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和健康傳播,加強監管,優化服務,減少疾病“睜眼”的機會,全民健康必能早日實現。
(作者為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教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