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近年來有關學術論文涉嫌抄襲乃至造假的問題已算不上新鮮。這背后不僅是對醫生及其他領域研究人員學術道德的關注,更是對各行業職稱評定的爭議。“評職稱時,做一千臺手術不如發一篇SCI論文”。王淺向記者介紹,對于目前醫生的職稱評級考核,包括三個方面:臨床業績、教學任務,以及文章和課題。(4月25日浙江在線)
論文是個寶,有了論文可以評職稱,進而加薪晉級,而沒有發表論文,即使是醫術再高明也是枉然。“醫生做千臺手術不如發一篇論文”折射出論文高于實際經驗和技能的弊端。
誠然,論文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其學術性權威性不可忽視,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寫出像樣的論文,有的偏重于實際操作,偏輕于寫;有的一天到晚忙個不停,甚至連休息時間也加班加點,要他們寫出一篇論文真是太為難。由此,將會導致技能平平毫無建樹者卻能勝人一籌,先摘取榮耀的桂冠;相反一些踏踏實實,醫術高明者卻不一定能評得上。論文成評級考核的主要內容,很容易造成偏向,使一些真正的能人高手為之而屈讓。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能弄出一篇論文,其中不乏有動起歪腦子,從網上搜,從他人論文中大段大段的“取”,甚至還有更省事的,直接花錢請寫手寫。這樣的論文有何作用?只能說是敲門磚而已。
評級是有指標的,你上了他就得下,有論文者上,沒有論文者就得下,抄來的論文,花錢買的論文,倒是成就了一些人,卻苦了那些有本事寫不出,卻又不愿走捷徑者,憑自己的本事卻得不到認可,抄來買來的論文卻能過關,顯得不公平。
客觀的說,論文并非不需要,但是并非人人都需要去研究,都刻意去追求科研成果,更多的是為患者排憂解難治病救人。簡單的說,日常醫療工作當中,同等的病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解決,沒有必要過于追求其特殊的成果,能做千臺手術的醫生肯定有豐富的經驗,就是不寫論文他的醫術也低不到哪去。
中央印發的《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不將論文等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已經非常清楚的標示以實效用人,因此,應加速此方面的改革力度,給人才卸包袱,擺脫論文的束縛,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醫療上,看好病、治病救人這才是最重要的。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