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其巨著《資治通鑒》中,用生動的筆觸寫盡盛唐時期絲路之上的蔥蘢。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萬里絲路這條古時東西方農業文明交融的通道,因現代農業交流而再度繁盛。
走進陜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現代農業創新園,高產優質的小麥開始孕穗,無土栽培的各色花卉爭奇斗艷,科學滴灌的綠植蔬菜蒼翠欲滴。這座匯集了中國“農科城”最新科研成果的園區,如今被“搬”到了千里之外的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擁有了一座“姊妹園”,唱響了一曲中哈現代農業合作的“友誼之歌”。
“中哈現代農業創新園區由中哈企業共同建設,雙方開展優良品種、設施農業、節水灌溉、經濟林果、農資農機等領域新產品的示范、試驗、推廣和經營。”楊凌示范區國際合作局副局長馬靜說。
據介紹,在這座園區內,由中國育種專家研制的冬小麥5號品種走出國門,很快適應了哈薩克斯坦干旱半干旱氣候,畝產較當地品種增產82.28%,極具推廣價值,受到當地農民和企業的歡迎。馬靜說,這個月,中方的種植人員將再次赴哈開展春播,從提高品質著手,進一步篩選出適合當地的高產優質品種。
產自西域,植于中原,如今惠澤沿線國家。小麥的幾番進出,見證了東西方農業交往的千年“農脈”。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王建新說,小麥這種原產于西亞的高產量農作物,正是由絲綢之路傳入,后經本土演變,成為北方主要農作物,并最終形成中國“南稻北麥”的農業格局,孕育出北方人喜食面食的飲食文化。
昔日往來絲路的聲聲駝鈴猶在耳畔,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又為絲路沿線國家間的農業合作賦予了更多現代意味。2016年7月以來,乘坐著“鋼鐵駝隊”中歐國際貨運班列的4600噸哈薩克斯坦優質面粉陸續運抵西安,進入市場后受到市民熱捧。這也讓有志于從事中哈農業合作的西安愛菊集團堅定了“走出去”的信心。
該集團董事長賈合義說,哈薩克斯坦土地廣袤,種植環境無公害、無污染,糧油產品質量好。目前,企業與哈薩克斯坦北哈州政府聯合打造的150萬畝種植基地已經開始播種,帶動了當地5000至1萬戶農民的參與生產。到了秋季,預計將收獲15萬噸菜籽、10萬噸小麥。
遠在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陜西樂達草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2萬畝牧草種植基地內,一片郁郁蔥蔥的繁盛之景。公司董事長邵革說,他們為當地百姓提供種子,企業負責收購和銷售。這既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和稅收,也可將牧草銷往中國市場,可謂是一個“雙贏”局面。
而今,現代農業交往因“一帶一路”倡議而再度繁盛。萬里絲路,綠意漸濃。
一批綠色交往的使者,正在循當代絲路而來。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間實驗室內,25歲的瑪拉提·木拉提漢雙眼緊盯著電子顯微鏡下的淀粉顆粒,仔細將實驗數據記錄在手邊的筆記本上。作為哈薩克斯坦農產品深加工科學研究院的年輕研究員,他正在中國進行為期一周的進修。
木拉提漢說,這是他和中國同行共同承擔的一項關于淀粉研究的學術項目。出于對“一帶一路”倡議前景的看好,他計劃在進修結束后,到中國完成為期3年的博士學業。
在現代農業交往的“綠色”之旅中,木拉提漢并不孤單。在楊凌示范區,始于2005年的援外培訓人氣正濃。這項主要面對發展中國家和絲路沿線國家的培訓已舉辦70期,學習內容包括生產環境調控、水土保持與旱作農業、節水灌溉、農業經濟管理等。“經過交流學習,許多絲路沿線國家的政府官員、企業家和技術人員,展示出深化同中國農業合作的強烈愿望。”馬靜說。
“‘一帶一路’特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和中國西北同屬干旱半干旱地區,有類似的科技需求,合作領域廣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部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霍學喜說,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這條古時農業交往的紐帶,將會釋放出更為廣闊的前景,現代農業終將播綠“一帶一路”。
相關鏈接:
借“一帶一路”和大灣區東風 香港數碼港加力扶植初創企業
一帶一路·好風光丨甘肅張掖:祁連山下桃花開
中國首次摸清地理國情家底 “一帶一路”有了數據支撐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