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在“新聞茶座”上發言。新華網記者 栗一星攝
新華網北京4月28日電(記者栗一星)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27日在中國記協舉辦的新聞茶座上,以“‘一帶一路’建設的新階段”為主題,與外國駐京記者、駐華使館新聞官、港澳臺記者和內地記者進行交流。
張蘊嶺表示,“一帶一路”已經變成一個非常響亮的名詞,不僅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視,也成為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會議上的“高頻詞”。即將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是為了進一步凝聚合作共識,達成務實成果。
為什么要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張蘊嶺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轉型不能再沿襲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傳統路徑,一是由于中國的產業規模太大,不容易轉移;二是大規模轉移產業會影響就業,不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需求;此外,全世界都重視環境保護,其他國家也不會接受落后的產能。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既要調整經濟結構,又要拓展市場。而陸地和海上的古絲綢之路曾是連接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大通道,“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通過陸海連接,共建新的經濟發展帶。
張蘊嶺說,“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中國的“新型合作發展觀”。它不同于傳統的對外投資道路,是通過改善綜合的發展環境,糾正國內、地區以及世界發展不平衡。“對外投資是基于對外開放,但事實表明,光有開放不行,還需要合作。譬如這些國家對外開放了,但是路誰來修?居民的綜合設施誰負責改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還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什么是合作發展?合作發展與傳統意義上的援助又有何不同?對此,張蘊嶺強調,合作發展提倡和推動的是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享成果。“一帶一路”的倡議就是要把中國發展的能動性與外部世界發展的需要連接起來,把各國國內規劃與外部建設連接起來,把本國資源能力與國際融資支持連接起來。利用中國的優勢和經驗,培育其他國家的發展能力,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同時,中國的企業也有機會搭上其他國家發展的列車,從而實現共同發展。
他說,“一帶一路”是百年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決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差異、風險等的確存在,但我們仍應“知難而進”,在推進時讓“志同道合者先行”,將困難少、風險小的項目先做起來。同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這對“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大考驗。但也要看到,“逆全球化”是全球化不可避免的伴生物,這一思潮也給“一帶一路”引領全球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提供了機遇。
當天,共有來自境內外48家媒體的共90余名記者出席“新聞茶座”。外國媒體記者和駐華使館外交官分別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荷蘭、西班牙、俄羅斯、匈牙利、塞爾維亞、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等15個國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