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喜歡沿著河堤散步,現在渭河古橋遺址附近污水橫流,風一吹就有股刺鼻的異味。”市民張慧向記者抱怨。在陜西咸陽渭河南岸有處排污口,直接將污水排向渭河古橋遺址,該遺址為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圖為4月27日污水排放威脅古橋遺址。 張一辰 攝
中新網記者日前在陜西咸陽市渭河南岸看到,有一處散發著陣陣惡臭的污水口,所排出的污水也直接流入渭河中。附近民眾告訴記者,由于常年的污水排放,水里難聞的味道讓人無法忍受,并直接威脅到渭河古橋遺址。
據咸陽市文物旅游局人士確認,這處遺址就是“渭城東關橋遺址”。據介紹,該遺址位于咸陽市渭城區“清渭樓”南渭河主河道中,年代為明、清,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重要發現。遺址區散布有大量的遺跡和遺物,包含有木樁、石頭、殘碑塊、石碾、帶穿石器等。自明清以來,該古橋一直是咸陽的水上交通要道。遺址對研究明清時期的造橋技術及明清咸陽城的歷史沿革、建制以及人文、交通、橋梁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記者經過查詢了解到,2014年6月公布的《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六批省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渭河古橋遺址名列其中,并明確提出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為遺址本體及其外延50米。
圖為4月27日污水直接排入渭河。 張一辰 攝
咸陽市文物旅游局文物保護與考古科科長唐明利告訴記者,該古橋遺址原在渭河河床里,由于渭河水位下降現在暴露了出來。遺址目前已經被整體列入移交給陜西西咸新區的名單之中,正在辦理移交。
“我們還沒有接到過相關反映,如果屬實,先根據情況采取一個措施。移交西咸新區時,也會把這個情況再給反映一下。”唐明利說。
圖為渭城渭河古橋遺址遠景。 張一辰 攝
隨后,記者來到了咸陽市環境保護局。該局水污染防治科科長閆航空向記者介紹,今年3月底至4月初,當地環保部門曾對相關轄區附近的排污口全部進行了核查,并拍照登記。“現在向市政府請示,要求城建和水利部門將污水引導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消除渭河南北兩岸污水直排。渭河南岸排污量不大,但是排污的現象確實還存在。”
記者在其提供的排污口照片資料上看到,這處排污口被標記為“陳陽寨河南街排污口”、“濕口”,還注明了經度和緯度。照片中,排污口信息標記牌后方就是露出成片橋樁的古橋遺址。
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隨著經濟發展、城鎮擴張及人口劇增,渭河一度出現水質污染、生態惡化等問題。陜西實施渭河“三年變清”行動后,渭河水質得到改善。早在2014年,咸陽就明確提出“徹底解決20萬噸污水直排渭河問題,今后咸陽將不再向渭河直接排放污水。”
“按要求污水要100%進入污水處理廠。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目前咸陽的污水處理率為91%,還有9%的污水沒有經過處理。”咸陽市水政水資源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齊保勤說。他隨后查詢了排污口登記情況后告訴記者,該排污口屬于市政排污口,由咸陽市城市建設管理局負責。
記者隨后來到了咸陽市城市建設管理局,該局城市管理科科長馬懷素認為,水利部門知道有排污口把污水排入渭河的情況,就應當及時與市政部門溝通解決。
圖為翻拍的咸陽市環保局資料照片。 張一辰 攝
“2016年5月,市政府才將污水處理的行政管理職能交給我局。若是工程方面的問題由工程方面解決,屬于管理方面的問題由管理方面處理,問題總得解決。”馬懷素說。(記者張一辰)
?
相關鏈接:
西安咸陽機場開通“通程航班”業務 為西北地區首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