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實施亮化工程后,夜色變得格外美麗迷人。 記者 黃一冰 攝
改造市政道路21條、小街小巷1576條;升級改造農貿市場42個,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40處、特色餐飲街(區)10條;建設街道綜合文化站21個……堅守惠民為民初心,海口2016年“雙創”工作交出靚麗成績單。
5月2日,記者從2017年海口市決戰決勝“雙創”工作動員會上獲悉,全市發揚“雙創”精神,堅持“雙創”模式,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取得顯著階段性成果。目前,我市“創衛”工作已通過全國愛衛會的綜合評審和公示。“創文”測評成績繼續在全國參評省會城市中排名靠前。
A
刷新城市顏值?內外兼修環境美
補齊城市短板,完善服務功能,“雙創”繪就了幸福海口的民生新讀本。建設“雙創”廣場、改造背街小巷、升級農貿市場……誓叫舊貌換新顏,椰城處處是風景,譜寫美麗新家園。
5月2日下午,走進海墾街道“雙創”廣場,三五孩童正在追逐打鬧,不時傳來銀鈴般的童聲,附近的老人紛紛走出家門,在整潔的廣場上休閑。而曾經的“雙創”廣場,是街道重點整治的36畝“糟心地”,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現象嚴重,儼然是臟亂差的代名詞。自從今年首個“雙創”廣場投入使用后,瓊山“雙創”廣場、高登社區“雙創”廣場、城西鎮頭鋪村“雙創”廣場等同樣揮別了往昔的臟亂差,變身家門口的靚麗休閑廣場。
讓市民見證家園蝶變的不僅有“雙創”廣場,1576條條背街小巷的完成改造,有效疏通了城市的“毛細血管”,扮靚城市的“里子”。800多米長的流芳路,是瓊山區巴倫社區的小街巷,長期飽受臟亂差的困擾,居民出行十分不便。“雙創”工作開展以來,流芳路不到2個月,舊貌換新顏,居民笑顏點贊。
“路修好了,出門買菜也不鬧心了。”今年51歲的巴倫社區居民王光每天都要到附近的菜市場買菜,不到1000米的路上,改造前,遍布20多處大大小小的坑洼,騎著電動車顛簸個不停,有時回來路上,車上的菜都會被甩到地上。巴倫社區網格員李巍巍還清晰記得,30多家商戶,幾乎家家都有把桌椅擺到店外的景象,經過多次勸導整治,才有了規范化入店經營,人行道終于可以步行通過了。此外,對于在路口20多家流動攤販臨時搭建的簡易鐵皮棚,街道社區聯合城管等多部門進行了強制拆除,拓寬了道路,逐步引導攤主入店。
海口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不斷完善城市功能,2016年共啟動“雙創”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56個,年度投資達到20.2億元。先后完成市政道路及道路設施改造項目42個,改造市政道路21條、小街小巷1576條、老舊市政主干道路13條;升級改造農貿市場42個,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40處、特色餐飲街(區)10條;建設街道綜合文化站21個,秀英區圖書館、文化館相繼開館。
B
刷新幸福獲得感?日常瑣事輕松解決
走出家門不到15分鐘,就可以吃得上早餐,找得到平價理發店,日用小百貨應有盡有……隨著海口40個便民生活圈陸續投用,家門口“一站式”解決日常瑣事的便民場景漸漸成為市民生活常態。
記者走進義龍橫路發現,入口處豎立著醒目的提示:龍昆上村便民生活一條街。這里是龍華區“15分鐘便民生活圈”示范點,提供水果、日用百貨、縫補衣服、擦補鞋等滿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數十種相關業態,輻射龍昆上社區、義龍東社區等周邊居民。
龍昆上村便民生活圈的建設得益于義龍橫路的升級改造。海口將所在道路列入到升級改造的工程內,進行綠化、硬化、美化、亮化。在完成改造的基礎上,龍昆上村因地制宜打造便民生活圈,積極吸納流動攤販和低收入困難群眾,讓其入店經營。“以前我在附近擺攤,風里來雨里去,收入不穩定,現在的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特有成就感。”進駐便民生活圈的“謝一勺鹵味王”餐飲店老板謝華飛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期待。
便民生活圈帶給居民充實的獲得感。在龍華區中山街道,從小在西門外社區長大的蔣明對今年啟用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里配備齊全的超市、裁縫鋪、小百貨、餐飲店、美發店等如數家珍。“現在走出家門口,在社區里吃啥買啥都可以搞定。而以前,缺了不少業態,生活常有不便。”
在開展“雙創”過程中,海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保“雙創”成果惠及民生。著力解決群眾“就醫難”、“上學難”、“出行難”等問題,全面加快“健康海口”建設,公立醫療機構全部實現“先看病、后付費”,鎮衛生院推行“限費醫療”等。
C
刷新城市管理??提升宜居競爭力
“公安+城管”模式同頻共振打擊城市管理“老賴”,城管隊伍下沉社區提升執法的效率,設立專項巡回法庭護航城市管理,文明柔性執法彰顯城市管理的人文關懷……海口砥礪前行探索綜合執法真招實招,城市管理水平逐步邁上新臺階,生活宜居指數不斷上升。
海口力推城管隊員下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通過推行屬地網格化管理,理順工作關系,落實工作責任,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在美蘭區海府街道辦相關負責人看來,城管隊員下沉到網格,有利于逐步構建城市管理長效機制。社區城管既是執法者,也是服務員,他們經常與社區干部、網格員等一道對轄區店鋪單位“門前三包”和病媒生物防制等進行檢查,及時指出經營者存在的問題,幫助商家整改,逐步實現由“臨陣突擊”到“長效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管理”的嬗變。
海口堅持抓城市治理不松勁、不懈怠,編制《海口市亭類設施整治布點規劃(2016-2020)》《海口市特色小吃餐飲業態規范管理工作方案》等專項整治工作規劃。拆除違法建筑337萬平方米,防違控違53萬平方米;開展國興大道等8條主要干道廣告招牌整治,拆除1244塊、面積1.5萬平方米;拆除遷移77個違法亭類。成立城市警察支隊,推行“公安+城管”聯合執法,實現行政處罰到刑事處罰的無縫對接。建成區主要道路機掃率達100%,成為全省第一個主城區全面實現環衛一體化改革的城市。“海口城市管家”“公益海口”“誠信海口”三大網絡服務平臺投入運營,“12345”熱線服務質量有效提升,2016年全年受理各類訴求33.4萬件,辦結率達97.2%。
城市管理水平的持續提升得益于“雙創”工作的高效推進。據統計,2016年共召開市“雙創”工作領導小組會議12次、指揮長會議39次、專題會議48次,研究解決問題341項;開展巡視356次,提出整改建議和意見254條,督促責任單位限期整改一批問題。
此外,省市共建協調推進力度持續加大,省直機關工委積極組織協調省直機關單位參與“雙創”活動;駐市軍警部隊把支持“雙創”作為擁政愛民的實際舉措,先后主動出動現役官兵、民兵3萬余人次對重點區域進行整治。
記者了解到,得益于“雙創”的持續不懈推進,海口城市管理的蛻變不僅贏得了市民的點贊,?城市公共治理指數也是首次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前十。
D
刷新督查機制?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海口開展“雙創”工作一年多來,海口城市管理治理力度空前,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城市顏值、氣質深度“蝶變”,背后是探索真招實招,健全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市委黨校副校長王陛佳告訴記者,“督查”作為推進工作開展的重要舉措之一,督查工作以問題為導向,及時有效搬走城市管理的“攔路石”,同時,總結推廣經實踐驗證的經驗,推動管理更加精準深入。
動員千次,不如問責一次,破除城市管理“老賴”,需要問責亮劍。圍繞“雙創”任務目標,制定出臺了《海口市“雙創”工作考評與獎懲暫行辦法》《海口市“雙創”工作問責暫行辦法》《海口市“門前三包”責任制管理督查考評實施方案》《海口市“雙創”工作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專項考核辦法(試行)》等10余項制度,形成一整套強化責任、監督考核、獎懲分明的“督考合一”體系,全市所有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均列為督考對象,真正做到把追究問責貫穿于“雙創”工作全過程。
建立健全獎懲機制,將“雙創”督查考評結果納入各區、各部門的年度績效考核。同時,為聯合部門抓常態督查,整合市“雙創”工作指揮部督查考核組、市直機關工委、市效能辦等資源,開展全市文明型、服務型、衛生型、陽光型的機關規范化建設工作督查;整合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議案室、市“雙創”工作指揮部督查考核組、市重點委和區級督查力量,建立重點項目督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一竿子插到底”的項目督辦工作機制,構建了大督查格局。
據市“雙創”工作指揮部統計,2016年全年共下達督辦通知2125件(5.6萬宗次問題),整改反饋1845件,占比86.82%。開展病媒生物防制、城中村環境衛生整治、窗口服務行業等139次專項督查;跟蹤督辦661項會議議定事項和256個項目進展情況。全年通報表揚97個考評排名靠前的單位;93個考評排名靠后單位的主要領導在市“雙創”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或專題會上公開檢討。對違紀違規、工作不嚴不實的單位和個人啟動問責,全年共問責477人次,處罰違法違規事項63.7萬宗次。
此外,海口通過人大立法出臺了《愛國衛生管理辦法》和《海口市關于深入開展全民公益活動的決定》等2個法規條例;推進誠信建設,完成交通、城管、人勞、稅務、質監等8個行業誠信“紅黑名單”發布管理標準;開展39個職能部門和窗口單位的服務文明測評,推動誠信與公益兩個信息平臺建設;開展“城管巡回法庭”試點,為“雙創”工作提供法律服務保障;成立48個“雙創”監督員工作站、93支“雙創”義務監督隊伍,紅袖章飄滿海口的大街小巷,形成了“雙創”監督常態化模式。
?
?
相關鏈接:
凝心聚力再出發 打贏“雙創”攻堅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