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以微博、微信為主要傳播載體的謠言此起彼伏,特別是與“吃”有關的話題,更成為網上謠言的重災區。五花八門的食品謠言為何屢禁不止?公眾聽到這些未經證實的傳聞為何總是心里發慌?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舌尖上的謠言,誰在傳?(視窗)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7-05-07 10:13

      人民視覺

      人民視覺

      人民視覺

      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以微博、微信為主要傳播載體的謠言此起彼伏,特別是與“吃”有關的話題,更成為網上謠言的重災區。五花八門的食品謠言為何屢禁不止?公眾聽到這些未經證實的傳聞為何總是心里發慌?怎樣鏟除謠言滋生的土壤,讓人們吃得放心?

      “沒想到經常吃的小龍蝦,竟然被傳成‘小蟲蝦’”

      食品謠言產生的背后,往往有明顯的利益訴求,經濟戰、輿論戰、博眼球等動機諸多,一般都有明顯的市場指向

      武漢居民劉世敏居住的萬松園是當地著名的美食街,遍布各類小龍蝦店。可前段時間手機上的一則消息,讓酷愛吃小龍蝦的劉世敏害怕了:“有人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篇文章,說小龍蝦不是蝦,而是蟲,長期生活在污水里。有人一口氣吃了40只小龍蝦后,肺部出現多處空洞。”

      “沒想到經常吃的小龍蝦,也會有問題。”4、5月份是武漢人吃小龍蝦的旺季,但今年,劉世敏再也不敢像往常一樣安心地吃了。

      劉世敏上網查證,“果殼網解釋說,小龍蝦的真名叫‘克氏原螯蝦’,屬于節肢動物門的甲殼綱,是一種淡水蝦,它和龍蝦有親戚關系,和昆蟲是平行關系,根本不是蟲。”

      不過,劉世敏并不踏實,他進一步了解得知:“小龍蝦雖然不是蟲,不過也確實有小龍蝦會感染肺吸蟲,吃后易造成肌肉溶解,有人甚至住進了重癥監護室。”

      面對這些真假難辨的信息,劉世敏一下子沒了主意。現在,有親戚朋友來武漢,劉世敏不再帶他們吃小龍蝦了:“真要遇上嘴饞的,就去飯館點些河蝦、基圍蝦,小龍蝦是不敢碰了。”

      清華大學健康研究所副所長蘇婧認為,以偏概全、偷換概念是食品謠言的一個顯著特征,誤導性最高。“‘小龍蝦實為小蟲蝦’,就是利用消費者對小龍蝦的不熟悉,將小龍蝦可能攜帶寄生蟲現象,謠傳為小龍蝦本身就是‘蟲’;將當事人生吃醉蝦感染肺吸蟲,謠傳為‘吃小龍蝦感染肺吸蟲’,引起消費者恐慌。”

      食品專家早就告訴我們:動物身體上帶有寄生蟲是一種常見現象,關鍵是要加工制熟。實際上,小龍蝦是可食用的美味,安全加工后的小龍蝦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

      蘇婧說,食品謠言產生的背后,往往都有明顯的利益訴求,經濟戰、輿論戰、博眼球等動機諸多,一般都有明顯的市場指向。謠言一旦傳播開來,往往造成很大負面影響。

      今年2月底,一則“塑料紫菜”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一位女子從買來的某品牌“紫菜”中取出幾塊泡在水里,說聞到一股腥臭味,而且拉拽不開,吃的時候嚼不碎,由此判斷,“紫菜是用廢舊的黑塑料袋做成的”。

      事后,“塑料紫菜”很快被相關部門辟謠。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的專家表示,紫菜本身就有韌性,有的比塑料袋還好;紫菜富含蛋白質,燒過之后的氣味明顯不同于燒塑料的氣味。

      可是,“塑料紫菜”視頻在網上傳播后,仍然對相關產品的銷售產生很大影響,不少消費者對是否食用紫菜持觀望態度。一些商家和超市直接把相關公司生產的紫菜下架,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退換貨行為,對福建晉江等主要紫菜產地造成很大損失。

      食品謠言引起民眾恐慌、損害產業發展的案例并不少見。前些年,“蛆橘謠言”曾造成全國柑橘嚴重滯銷,“喝牛奶致癌”“皮革奶粉”重創國產乳制品,“食鹽可能被核輻射污染”“滴血食物傳播艾滋病病毒”等謠言引發的恐慌情緒,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面對謠言,多了解基本常識,心里多問幾個為什么”

      僅僅把重心放在辟謠上還不夠,“黃瓜打藥”辟謠了,“葡萄打藥”又冒出來。既要暢通科普渠道,讓真相“跑”在前面,更要加強監管,重筑食品安全公信力

      何寧去年從廣州某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從事傳播學研究工作,一直關注食品謠言的傳播規律。他認為,人們的科學知識不全面,是食品謠言傳播快的一個重要原因。

      何寧說:“我讀研究生期間,有一次在宿舍燒的半壺水放涼了,想要泡茶,就又煮了一遍。誰知剛倒進杯子,兩個室友就堅決不讓喝。”

      原來,室友聽過傳言:“重復燒開的水會產生亞硝酸鹽,這是一種危險的化合物。”大學本科讀理科的何寧反駁說:“我看過很多資料,根本沒那回事。1升水就算燒20次,也只會產生不到0.04毫克的亞硝酸鹽,遠遠低于國家標準,對人體沒有任何影響。”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認為,食品謠言的存在,既說明了實際生活中公眾在相關科學知識方面的空白,也是社會個體食品安全焦慮的體現。短時間內,謠言不會完全消除,部分話題甚至會反復出現。科學認識、理性引導是當務之急。

      鐘凱說,面對謠言,相關部門須及時辟謠以正視聽,公眾更要保持警惕,多了解基本常識,對那些食品安全“內幕”多一些理性判斷分析,心里多問幾個為什么。

      為提升公眾辨別謠言的能力,國家食藥監總局去年發布了500多條科普知識和辟謠信息,并且在官方微信公眾號開通專欄,定期回應消費者提問。

      鐘凱認為,僅僅把重心放在辟謠上還不夠,比如黃瓜打藥、西瓜打藥,有關專家不知辟謠了多少次,最近又變成葡萄打藥,謠言總會變著花樣重來,“只有不斷提升全社會對食品監管體系的信任度,謠言才會沒市場。”

      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耘認為,謠言的背后是“信息真空”,這主要是因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而滋生出一種不信任感。當前,消費者對食品行業整體質量狀況的擔憂,進一步放大了這種“信息真空”,“政府部門既要暢通科普渠道,讓真相‘跑’在前面;更要加強監管,重筑食品安全的公信力。”

      據介紹,去年,國家食藥監總局新發布了53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涉及食品安全指標近2萬項,新增農藥殘留的限量指標490項,食品抽樣檢驗的數量比上一年增加了49%。該局表示,將每周公開食品抽檢的結果,對不合格的產品及時采取下架、召回等措施,消除風險隱患。同時,堅決用法律手段打擊別有用心的造謠行為,提升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的信任度。

      “這些年時常曝光食品安全事件,不防備著點還真不行”

      微信朋友圈是許多食品謠言的泛濫之地。面對謠言,人們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反映出社會上對食品安全的擔憂。“禁不住、傳得快、信得深”是食品謠言的基本特點

      最近,在鄭州某事業單位工作的趙碩飽受食品謠言的困擾:“我小姨自從學會微信,就特別喜歡在朋友圈轉發健康、養生的文章。有很多明顯是謠言,叫她別轉,她也不聽。”

      上周,趙碩看到小姨又轉發了一篇文章,說什么“拉面里添加了強堿性的‘草木灰’,用以增加面的彈性,具有致癌性”。

      “我很久之前就聽說過這條消息。其實文章里所說的‘草木灰’,也叫‘蓬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鉀,是常見的食品添加劑,作用是調節面團的酸度,比食用堿的效果還好。碳酸鉀不但國內用,國外也用。在德國,它作為烘焙食品添加劑,在超市里都能見到。”趙碩說。

      趙碩勸說小姨,讓她辨明真假再轉發,但小姨堅持說:“寧可相信‘蓬灰致癌’是真的,不就是少吃幾碗面嘛!”

      趙碩發現,像小姨這樣輕信謠言的大有人在。他們認為,那些朋友圈里文章提到的食品,即便危害沒那么大,也一定有貓膩,否則謠言怎么會盯上它們?正是這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使許多普通群眾成為推手,加速了食品謠言的傳播。

      蘇婧認為,“禁不住、傳得快、信得深”是食品謠言傳播的基本特點。微信朋友圈是許多食品謠言的泛濫之地。一方面,面對謠言,受眾容易產生從眾心理,缺乏較好的辨謠能力。特別是在微信朋友圈不斷拉近人際關系的背景下,受眾面對食品謠言會出于“善意”而進行傳播;另一方面,帶著對特定食品話題的負面印象或集體記憶,受眾更傾向于相信謠言的真實性,這反映的是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擔憂。

      在天津做服裝生意的吳立霞是“養生達人”,時常關注食品方面的信息。最近,吳立霞發現門口新開了一家烤鴨店,價格便宜,生意火爆,但她從來不買。

      “這是注射激素的‘速成鴨’,不到一個月就能出欄。”當被問到該信息的來源時,吳立霞說,“去年微信都轉瘋了,有文章說這事是先從無錫發現的,有人對鴨農、代理商進行了走訪,連激素的成分都講得很清楚。”

      事實上,專家對于“速成鴨”早有解釋:現代科學已經可以使商品肉鴨長得“又快又好”,整個飼養周期一般為43—56天,用激素反而“不合算”。

      對專家的解釋,吳立霞雖然也認為有道理,但還是覺得謹慎點好:“這幾年不時曝光地溝油、假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連火鍋湯也不衛生了,不防備著點還真不行。”

      蘇婧說,食品謠言帶來的不信任感正在加劇,“中國人已經吃遍化學周期表”“到處都是地溝油”等說法十分普遍,其表現出的自嘲心理實際上是對食品監管體系的質疑,帶來的負面影響深廣。海淘、代購之風盛行,其背后的原因也與此相關。

      ■延伸閱讀

      “桃子和西瓜一起吃會產生劇毒”“吃大盤雞、泡椒鳳爪能感染禽流感”“木耳浸泡時間過長是毒藥”

      食品謠言,這些花樣最常見

      “現身說法”造謠。該類謠言通常借助視頻為載體傳播,且缺乏時間、地點、人物等基本要素,看似現身說法,實則偷換概念,將正常、無害的生產行為歪曲為有害行為。如將生長期過長的紫菜“扯不斷”現象歪曲為“塑料制作”等。因為靠視頻傳播,對受眾的沖擊力強。

      假借“國外研究”之口造謠。該類謠言通常借助某國外組織、機構等最新研究之名,行造謠之實,斷章取義,整體結論與原研究成果背道而馳。如從去年開始,一篇《牛奶將人類送進墳墓》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熱炒。文章稱,美國科學家在牛奶中發現了致癌因子,喝牛奶將增加癌癥發病率。其實,美國發現的這種因子與癌癥是一種多因素的相關性,并沒有證據證明其與癌癥的發病風險相關。

      利用“食物有害”“食物相克”等說法造謠。該類謠言最為簡單,科學含量最低,多用“緊急”“震驚”等煽動色彩濃的詞匯,整體上可信度最低。如“桃子和西瓜一起吃會產生劇毒”“吃大盤雞、泡椒鳳爪能感染禽流感”“木耳浸泡時間過長是毒藥”等。

      利用“行業專有名詞”造謠。該類謠言最普遍,也非常容易被民眾傳播、信任,比如利用受眾對生長激素、卡拉膠等專有名詞的陌生而造謠傳謠,合法的現代工業成果被“污名化”,如“方便面致癌、含防腐劑”“膠水做牛排”等。實際上方便面并不是垃圾食品,只是長期食用會造成營養不良。而牛排所用的卡拉膠,也是國家許可的食品添加劑,在一定的標準范圍之內使用是無害的。

      利用“農獸藥殘留”話題造謠。農獸藥殘留在近幾年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該類謠言正是利用了這一現象。比如,有謠言說“空心菜重金屬超標,是最毒蔬菜”,里面藏著看不見的重金屬。實際上,相比其它蔬菜,空心菜農藥殘留并不高。蔬菜是否重金屬、農藥殘留是否超標,并不取決于蔬菜本身,而是種植的土壤和水是否受到污染。

    ?

    ?

    ?

    相關鏈接:

    確保“五一”食品安全 海口美蘭區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海口龍華區獲2016年度市食品安全工作考核A級評定
    山西公布新一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結果
    海口開展《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 打造安全餐飲便民點

    ?

    相關鏈接:
    海口開展《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 打造安全餐飲便民點
    山西公布新一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結果
    海口龍華區獲2016年度市食品安全工作考核A級評定
    確保“五一”食品安全 海口美蘭區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王子堯] [編輯:(見習)廖忠仕]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