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清談館里暢聊出來的,還得歸于科學的培養體系、細實的養成功夫。
此前,匠心獨運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許多觀眾對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路轉粉”。
不過,現實中的這個行當卻是“后繼乏人”。為扭轉這一局面,今年,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和故宮博物院,聯合開展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驗項目。從初中畢業生開始,歷經中職、高職、專升本等階段,專門培養呵護文物的大國工匠。
古人云:“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瑳琢磨,乃成寶器。”博物館里的文物修復也好,城市地下的管網治理也罷,沒有一番“切磋琢磨”的功夫,自然不會有精益求精的技藝。北京的“貫通培養試驗項目”,本質而言,并不新鮮,類似于高職院校早已有之的市場化“定制培養”專業。不過,相較于一校主導的市場定制,這個項目的“非凡之處”有兩點:一是打通了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壁壘,體現了學制上的真正貫通;二是破除了技術人才速成之弊,沉潛下去、系統起來,讓職業教育千錘百煉、鍛造工匠精神。
中國的經濟離不開制造業,而制造業又離不開嚴謹較真的匠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往大處說,中國制造2025離不開大國工匠;往小處說,圓珠筆芯和智能馬桶亦離不開大國工匠。
有兩組數據,足以說明我們對大國工匠的渴求之心。一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李守鎮委員在發言時指出,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的高級技工占比40%,德國則達50%;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5%左右,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二是令人震撼的幾個數字,德國8000萬人口卻打造出2300個世界名牌,其中30%以上的出口商品都是沒有對手的獨家產品;截至2012年,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在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之最。一言以蔽之,凡工業強國必是工匠精神備受尊崇的國度,而培養“中國工匠”的歷史重任,恐怕不能只是落在少數幾個商業培訓機構身上。
眼下來看,指望靠通識教育來普適分工日益精細的工匠崗位,已經越來越力有不逮;而職業教育,如果僅僅滿足于各自為政的“查漏補缺”,更難以從全局層面適應創新發展的大勢所趨。英國教育家肯·羅賓遜認為,改革教育是培養創造力最堅實的一步,而“心靈手巧”則是創新者最本質的特征。大國工匠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清談館里暢聊出來的,還得歸于科學的培養體系、細實的養成功夫。正因如此,去年底,人社部專門印發了《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
匠心出于手藝,匠人自有情懷。從職業教育開始,改革人才培養機制,重構工匠價值坐標,中國工匠才會成為中國品牌的泉源與根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