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25歲的莫莫和張晨(化名)(上圖)開始技能交換,張晨教莫莫珠繡,莫莫教張晨縫紉、制版、量體。
社會技能交換風靡成都,這個話題在豆瓣小組多年長盛不衰,成都技能交換的網友多達2萬余人。
她教他100多種繡法他教她量體手藝
5月7日,人民南路一服裝研究工作室,一臺縫紉機飛速旋轉,莫莫左手扶一塊布快速移動,兩個小時后,一個泰國風情的娃娃出爐,站一邊的張晨看了看,覺得有趣。“這個娃娃不錯,下節(jié)課你教教我。”
下節(jié)課的上課內容就這樣確定了。莫莫和張晨兩人都從事服裝工作,不同的是,莫莫是成衣方向,張晨是禮服方向。兩年前,偶爾一次機會,莫莫到張晨的工作室玩,看到她在珠繡,纖細手指靈活翻轉,一朵花朵在手中綻放。
“被她的珠繡功夫折服,我說你教我吧。”莫莫說,張晨一口答應。事實上,莫莫也學過珠繡,技術與張晨相比差不少,“繡直線,我繡的是筆直的線,張晨可能就是彎的,這個跟手法有很大關系。”
反過來,莫莫的量體手藝讓張晨嘆服。量體是服裝行業(yè)最難的手藝之一。因為手松緊程度不一樣,量的尺寸可能有偏差,尺寸不合適導致退貨時有發(fā)生。為破解這個問題,張晨前后跑過4個服裝廠跟量體師傅咨詢,對方一般不會拒絕但教得很水。“這個是看家本領,誰會認真教你?”張晨說。
沒有學習計劃,技能交換就開始了,地點在張晨的服裝工作室。兩人有空時,電話一約來工作室。
第一次交換,整整上了三個小時。莫莫說,上第一節(jié)課“學了一些東西”,人有些開竅了。張晨也覺得有些瓶頸得到了突破。“很多問題鉆研不明白,只要有人稍微提點,就明白了。”
自此,只要有空,兩人在工作室見面交流。上個月,雙方結束了長達兩年的課程,這兩年,張晨傾其所有把珠繡100多種繡法教給了莫莫,莫莫也毫無保留的教張晨。
技能交換小組2萬多人 成功者寥寥無幾
技能交換這個話題,在豆瓣小組長盛不衰,成都技能交換小組達到21493人,每天發(fā)帖尋求技能交換的絡繹不絕,這個話題熱度不減,但能夠成功交換的人鳳毛麟角。
受張晨和莫莫交換啟發(fā),2月21日,服裝工作室員工劉丹丹專門成立了一個群用于技能交換,目前群成員已達到47人。“我自己也想和人交換一下技能,我會珠繡,想學習文言文。”劉丹丹說,她組織過兩次線下活動,試圖集思廣益制定技能交換的規(guī)則,但兩次過后,大家聚在一起只是玩三國殺。
今年2月,網友“胡蘿卜小姐”成立了一個“最愛陌生人”的群,搭建起技能交換平臺,目前群成員達到140多人。劉文博(化名)是最早加入這個群的網友之一。“我自己是奔著交朋友去,但技能肯定有的。”劉文博說,他來自江西,自小學習書法,他觀察在群一個月發(fā)現,群里組織的兩次活動都是吃火鍋和唱KTV,所謂的技能交換不過是進行了才藝展示,拍了照。“我看了一下他們寫的字,跟我初中水平差不多。”三個月后,劉文博退了群。“如果要學習技能,我會專門找培訓班或者一個專門群去學習,而不是再進這種群。”
有多年互聯(lián)網用戶研究經驗的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楊錚認為,社交技能交換的社交屬性大于學習屬性,造成多年來熱度不減。“這本質上是一種以學習為借口或者噱頭的交友,”楊崢說,技能交換要實現,首先要進行技能需求匹配,這就需要大量數據匹配,即便需求匹配成功,還要考慮到場地、技能水平和時間等因素。何況,學習以約束為前提,需要在安靜枯燥環(huán)境中完成,社交剛好是輕松愉快的場合進行,導致技能交換無法完成。“這要成功,簡直比談戀愛還難。”(成都商報記者鐘美蘭)
?
?
?
相關鏈接:
海口部分學校周邊小賣部暗藏游戲機 受學生歡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