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打賞”在實質上,其實就是西方的給小費。而“掃碼打賞”的命運,正取決于人們對于小費的態度。
隨著互聯網文化的日益發達,打賞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多地出現,甚至蔓延到實體經濟層面。最近,北京的一些餐飲店流行起“掃碼打賞”,即消費者通過掃描服務員所掛牌子的二維碼支付一定金額的“小費”。而在更早之前,廣東深圳等地的商家已經推行這種做法。對于“掃碼打賞”,消費者態度各異,基本可以分為兩派,“看情況”和“堅決抵制”。(《法制日報》5月10日)
這是一個鼓勵創新的年代,但不是所有的創新都值得點贊,都值得推廣。雖然披著互聯網的外衣,有著二維碼的時髦,但“掃碼打賞”在實質上就是西方的給小費。而“掃碼打賞”的命運,正取決于人們對于小費的態度。
在西方很多國家,如果享受服務的話,是要付出小費的。比如在美國,小費已經制度化,給多少小費也已經約定俗成。不過,在1900年之前,美國人基本是不給小費的,這是跟英國貴族學來的一個“舶來品”。小費在美國的命運,并非一帆風順,美國曾經有過一次反對小費的運動,反小費組織認為小費是“最惡劣的陋習”。即便現在,也有不少美國人反對支付小費。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小費并不是想象的那樣深入人心。只是習慣成自然,一些西方國家逐漸形成了小費文化。
這些年來,把小費引入中國的呼聲,一直沒有斷過。譬如在旅游領域,就進行過這樣的探索。國家旅游局等三部門,曾經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導游勞動權益保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旅行社要探索建立基于游客自愿支付的對導游優質服務的獎勵機制”,首次從國家層面肯定并支持推廣導游薪酬制。這在很多人看來,其實就是小費。只是小費在中國一直沒有得到廣泛認同。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中國實施小費缺乏文化支撐。小費在西方國家,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但在中國,卻缺少這種傳統。在美國,小費是很多服務人員重要的收入來源,但在中國,服務人員的收入主要通過工資實現。
有餐廳講,在推出“掃碼打賞”后,很多員工服務的主動性、積極性明顯提升,他們更加愿意主動與顧客溝通,讓顧客滿意而歸。這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餐廳有著良好文化,給員工合理報酬,又何嘗需要通過小費來激勵員工積極性?商家不能把自己的責任轉嫁給消費者。在中國的文化情境下,消費者吃飯付錢,已經履行了消費責任,再要求消費者給付小費,并不合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