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出差令、朝珠耳機、宮廷娃娃……當600歲的故宮以多種文創產品的形式出現在大眾生活中時,既讓人驚訝,也讓人感到新鮮和好奇,不少年輕人紛紛“路轉粉”。
古老的故宮,用了一種流行的方式詮釋了博物館該如何體現“文化+創意”。
文創產品之于博物館里的文物與文化積淀,好比好酒與酒器,香醇的老酒配上各色的酒壇、酒杯,既能幫助品酒者深刻地感受酒文化,還能夠讓老酒賣個好價錢。
我們知道,文創產業的出現是以文化與創意作為基礎。其外延是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文化資源、文化用品進行創造與提升而產出的高附加值產品。文創產業的核心是文化內涵。其根本是為文化產品的宣傳服務,在實現旅游紀念與博物館宣傳的同時,提升公眾的審美與認知能力。
因為工作和興趣,筆者每到一地,都喜歡看看當地的博物館以及文化基地,發現各地文創產業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尚停留在為看而看、為展而展的階段,陳舊的模式既沒有詮釋出文化的內涵,也沒有挖掘出文化背后的衍生產業鏈。一些地方盡管已經有了文創開發的苗頭,可是產品單一,體現不出自身特色,書簽、布偶、手機鏈等產品設計雷同,缺乏創意,更難提文化表現力。
透過這些現象可以感覺到,很多博物館的管理者并沒有真正理解“文創”二字的內涵,也沒有花心思認真探索,更難以體會到文創所帶來的效益,久而久之,便更加固守舊有、故步自封,最終導致與文化市場、百姓的文化需求日漸拉開距離。
處理好文物與“文創”的關系,不妨學習一些民營企業的文創產業。不久前,我和孩子去長隆野生動物園游玩,大開眼界。從布偶到衣服、從書包到圖書、從動漫到食品,全都經過了精心的創意設計。讓游覽者在觀賞與游戲中,既感受到了快樂,又將關愛野生動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印刻到腦海中。孩子回家后,只要看到這些從動物園買回來的各種小物件,就會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希望能夠再去看看玩玩。您瞧,一個小小的文創產品,一旦形成強大的品牌,就有了不可思議的吸引力。
凸顯文化內涵,尊重受眾興趣,加大與市場力量的創意合作……其實,在國外,像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大都會博物館等,早就已經做出了大量成功的嘗試,文創產品已經成為其文化內涵和外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然,在推動文創產業的同時,必須未雨綢繆。不應該媚俗,更不應該遷就市場與資本。博物館推動文創產業,需要畫一條紅線,不可以降低傳統文化價值以逢迎市場,有原則、有品格的文創產品開發,才會得到更多受眾的認可。
還是以故宮為例,故宮品牌大火,很多人希望分一杯羹,有的甚至腦洞大開玩起了“惡搞”系列,但是這些全部被“一票否決”,故宮文創的原則是“必須健康向上”。
我們期待,陳列在博物館中的文物,也能夠活起來,也能夠擁有蓬勃的生命力,成為文化與產業融合的旗幟,引領更多的文創產業走向規范發展與成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