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的一些餐飲店流行起“掃碼打賞”,即消費者通過掃描服務員所掛牌子的二維碼支付一定金額的“小費”。而在更早之前,廣東深圳等地的商家早已推行這種做法。對于這種換個馬甲的小費,消費者如何看待?商家又有何初衷?(5月10日《澎湃新聞》)
消費者到餐館吃飯,結賬時卻被要求對服務員掃碼打賞,這種行為的確令人意外,其不僅打破了公平的消費秩序,也是一種道德綁架。
消費者到餐館吃飯,飯后結賬走人,這是正常的消費秩序,也是一種市場公平的體現。但是現在卻無端冒出這種打賞要求,不僅打亂了正常的消費公平,也給消費者造成了經濟和心理負擔。雖然這種打賞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服務員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很多時候這種打賞是顧客確實自愿的,但是這種打賞還存在著很多弊端,還有很多問題值得追問。
首先,服務員的服務質量應該由餐館負責,餐館對服務員的服務有著獎懲的權力,對于服務好的服務員,餐館可以進行獎勵,這是餐館的內部管理事務,豈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讓消費者買單?其次,消費者支付的費用里已經包含著服務員的服務費,要求消費者掃碼打賞無疑是一種額外收費,而且這部分收費缺乏法律監管,存在著偷稅漏稅的可能。再者,即使這種打賞能夠起到激勵服務員的效果,這種措施也是一種畸形的獎勵:一方面,既然打賞是自愿的,就意味著有些服務員是無法得到打賞的,這就是不公平的體現,很容易挫傷沒有得到打賞的人的服務熱情,不排除出現更加惡劣服務的可能;另一方面,評價一個人的服務質量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完全憑著消費者的感受,什么樣的服務能夠得到打賞并沒有詳細的量化標準。這就就讓打賞本身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沒有標準就沒有公平,這樣的打賞如何能起到激勵的效果?
同時,雖然名義上,這種打賞是顧客自愿的,但是事實上,一些餐館存在著強制行為,比如有的服務員死纏硬磨,有的則表現得十分委屈,更有甚者聲淚俱下,總之不打賞就不讓顧客離開。這些手段無疑是對消費者的一種綁架。還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打賞也容易將顧客進行分類,導致一些餐館對爽快打賞的顧客格外熱情,對其他沒有打賞的顧客則冷若冰霜,甚至給臉色。這種“看人下菜碟”的服務無疑是病態的、不公平的。
一家餐館要想贏得市場,獲得消費者的青睞,服務不是唯一的手段,還有菜品的味道、質量、價格以及就餐環境等,這些都是吸引消費的手段。與其只在服務這些細枝末節上動心思,不如下大力氣提升餐館整體的軟硬件質量。一味地通過要求顧客打賞來提升服務質量顯然有失偏頗,最終無法取得消費者的信賴和青睞。
打賞雖然在西方國家十分流行,但是不等于在國內就能吃得開。因此,商家還是應該首先考慮遵守國內的消費規則和市場秩序,尊重國人的消費習慣,老老實實提升整體品質,不要老是鉆營一些旁門左道。整體品質保證了,顧客自然會紛至沓來,帶來的經濟效益遠比那點打賞要多得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