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6版《西游記》導演楊潔去世整一個月了。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楊潔的丈夫、《西游記》攝影王崇秋。
年過古稀的王崇秋回憶了楊潔在工作中堅持自我、不怕得罪人的數次經歷,和他們夫妻二人的情感故事及晚年生活。對于與《西游記》劇組的恩恩怨怨,王崇秋說,這次楊潔追悼會規格挺高的,相信她冥冥之中會解開心結。老百姓對《西游記》的認可和喜愛,則是楊潔最大的安慰。
在王崇秋眼中,楊潔有獨特的藝術品位和追求,性格耿直、單純、熱情,一輩子都沒改。
“相見難,別亦難,怎訴這胸中語萬千。
遠去矣,遠去矣,從今后夢縈魂牽。”
楊潔和王崇秋(左一)在《西游記》劇組討論工作。
——《西游記》插曲《相見難別亦難》
藝術觀超前
在楊潔堅持下,央視首次播鄧麗君的歌
86版《西游記》只用一臺攝影機拍完全片,這位攝影師正是王崇秋。他和楊潔經常在一起討論該如何拍。在王崇秋眼中,楊潔的藝術觀念是超前的。雖然遭到很多人反對,但她從不在藝術上做任何讓步。她告訴王崇秋,藝術就得有個性。比如給孫悟空做造型時,有人建議猴子應該是勾臉。但楊潔不覺得,她認為孫悟空既是猴子,還得“有美感,有人性”。
在楊潔心中,一百個導演能拍出一百個《西游記》,但是她的就是這個樣。“我要堅持這個風格,堅持走這個路。”
王崇秋說,楊潔從小就喜歡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好萊塢電影,追求美的東西。所以也使得當時央視領導看了《西游記》之后,說楊潔“你這女妖精怎么一個個的比《紅樓夢》(的人物)還漂亮?”
盡管當時很多人對《西游記》的拍攝風格有異議,但在王崇秋看來,楊潔的性格就是,只要她認準的事情就堅定去做,而且很自信,“這和她本身的一些超前意識可能有關。”王崇秋對記者回憶,1979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楊潔決定用交誼舞開場。那時剛剛改革開放,以前是不許跳交誼舞的。臺里領導就此分成兩派,爭論不下。楊潔說,要新的形式開場,交誼舞跳完后就是西班牙舞,狂野、奔放,然后是《祝酒歌》。這個開場被爭論了好幾天,楊潔一直堅持。最后呈現的效果很好。
還有“八十年代第一春”專題晚會。楊潔到杭州去聽演員唱歌。聽到《小城故事》,她說這個歌怎么這么好聽呢?這個歌要錄。有人說不行,“這是鄧麗君的歌”。楊潔說“這詞沒問題啊”。當時領導拿不定主意,不讓錄。楊潔堅持讓演員唱了三四首鄧麗君的歌,包括《風從哪里來》、《小城故事》,最后終于用了一個。王崇秋說,那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次播鄧麗君的歌曲,雖然是其他演員來唱的,也還是有爭論的。在王崇秋看來,也正是楊潔有這種超前的意識,所以在《西游記》里,當時被反對的東西,她一定要堅持下來。
不怕吃苦
調查組都說“這個劇組太辛苦了”
拍《西游記》時,楊潔五十多歲,劇組里主要演員大都二三十歲。但楊潔把所有的便利條件都先給了演員。《西游記》播出幾集后,觀眾覺得更新太慢,領導開始催。楊潔就自己一邊拍攝一邊編片子。
《西游記》的拍攝風格以實景為主。王崇秋說,楊潔的出發點是認為當時國內電視劇拍攝特技是弱項,“錢也不夠,設備也沒有,只能點到為止,點到的還很寒酸。而壯美的山川江河是我們的長處,再加上《西游記》有個”游字“,拍攝必須經過這個國、那個洞、這個山,把一些風光類的東西展示在里面。”
這個風格有很多人反對,認為《西游記》這種神話劇就應該在棚里拍。當時電視臺就一個大棚,全臺都用這個棚。楊潔要拍實景,就有人說你們到處玩,游山玩水。實際上,劇組的拍攝條件非常艱苦。在長白山的時候,根本沒賓館,住在一個農場里,就那么幾間房子,男同志一間屋,女同志一間屋,剩下兩間屋就是導演和主要演員在里面。大通鋪,夏天很熱,滿屋子都是蚊香味。
因為有人說劇組“游山玩水”,財政部、廣電局和電視臺組成了三人小組到劇組調查,最后得出結論“這個劇組太辛苦了”。調查組回去后,給劇組追加了一百萬元,用于買設備,再給劇組每人做套風衣。“結果衣服做的歪七扭八的,沒法穿。”
倔脾氣
夫妻為了工作吵,最后還是聽楊潔的
王崇秋說:“楊潔脾氣倔,說話不留情面。不怕得罪人,領導她也不怕。領導看重她的能力,但是她不給領導面子。”比如籌備“七天樂晚會”,楊潔開始寫了個臺本,領導很高興,說這個晚會可以當春節晚會。過了幾天說:“有位領導要抓這個春節晚會,他說你這個本子不行,太俗了。”楊潔一聽,劇本撕了,不搞唄。后來有位副臺長又說本子挺好的,打個電話叫楊潔來,說:“這個晚會還要搞。但是有幾條規定,節目許短不許長,時間兩個小時,錢只有兩萬。”審查節目的時候,領導看了高興,看到仙鶴舞,一個領導說:“這個挺優雅的,可以出國啊。”楊潔說:“俗。”領導問:“左大玢(《西游記》觀音扮演者)怎么沒唱啊?”楊潔說:“放不進去,節目只有兩個小時,許短不許長。”王崇秋回憶道:“她把話全還給人家了,弄得領導很尷尬。”
王崇秋說:他和楊潔在一起工作時,也會有激烈的爭執。“她說我是導演,整體上你有的點子是對的,但是不能串起來。”吵歸吵,王崇秋說,最后還是會聽楊潔的。“我們倆有時吵得很厲害,但是我是從鏡頭的角度,她是從全局考慮。”
楊潔和王崇秋既是生活伴侶,也是工作伙伴。
天真
“他們一求一跪,她心腸就軟了”
1988年,《西游記》熱播。但楊潔發現,自己“被一腳踢出了局”。自己艱苦打磨了六年的作品,卻成了楊潔心頭的痛。王崇秋說,楊潔確實好長時間沒看《西游記》,采訪她也不接受。
據悉1994年,當師徒四人再度和楊潔合作《西游記續集》時,這場鬧劇才得以落幕。在王崇秋看來,楊潔很“天真”。“他們一求一跪,她心腸就軟了。”再加上楊潔想著《西游記》還有沒拍的部分,總覺得不太完整。另外她又想干點事,自己打那么多報告,這不批那不批,就再把《西游記》拾起來吧。“她一生有點悲劇,干了很多事,不落好。她的性格弱點就是不會人際關系。”
鐵面無私
拒絕關系戶,不搞潛規則,《西施》起用蔣勤勤
王崇秋說,《西游記》還有一個特點,用大量演技好的藝術家、各團隊的臺柱子,來烘托這師徒四人,把他們帶起來。“當時師徒四人全是沒名的,六小齡童章金萊是個學員,馬德華是昆曲劇團的,閆懷禮是人藝的,汪粵還是電影學院剛畢業的學生。里面像程之、曹鐸、趙麗蓉這樣的老藝術家,朱龍廣、鐵牛、向梅,好多這樣的人來參加一集里某一個角色。”
在《西游記》這樣一個男人群戲為主的劇組,楊潔是絕對核心和領袖。王崇秋回憶起一個故事,當時找了北影一個老演員,說好幾月幾號到杭州拍。結果這名演員沒有按時去,等了一天后,打電話也找不著。楊潔說:“換人。”隨即在當地找了個演員。等北影的演員晚了一天去了,說:“楊導演我來了。”楊潔說:“你回去吧,戲拍完了。”他說:“不可能吧,別的劇組哪有這么準時。”楊潔說:“我們就是這樣的,路費不報。”這名演員后來急了半天,說了半天情,才把路費報了。
楊潔這種鐵面無私的性格貫穿整個拍攝。王崇秋說,楊潔拍《西游記》得罪了方方面面的人,“她出的力最大,受的苦最多,可是她最后很(冤枉)。”以至于楊潔后來有很多想法,很多本子很好,臺里也不支持。
蔣勤勤和她的伯樂楊潔在拍攝《西施》時合影。
楊潔此后又拍攝了電視劇《朱元璋》、《西施》等,但是脾氣依然沒有改。
拍《西施》的時候,楊潔以前的一些老關系,推薦了一些也是很好的演員來演西施,楊潔覺得不合適。最后,楊潔起用了來陪朋友試裝,還在電影學院上學的蔣勤勤。“楊潔在選演員方面,不搞潛規則這些東西,合適就是你,不合適也不會答應。她最怕、最恨為了金錢不管藝術。”
晚年
關心時事刷微博、狂看美國老電影
晚年,楊潔寫了兩本書。一本介紹西游記的拍攝歷程《敢問路在何方》,一本自述,叫《我的九九八十一難》。
《西游記》繼集拍攝工作完成后,楊潔年屆七十。她仍然想拍電視劇,又偏愛歷史劇,但多次努力都得不到批準,這些計劃也無疾而終。
楊潔有四個孩子,三個生活在國外,一個女兒在國內。楊潔和王崇秋住在大興一座普通的單元樓中。平時在家楊潔每天上網,刷刷微博,看看微信。楊潔很關心時事,看到有不公正不公平的事情,就會在家跟王崇秋說,怎么現在能這樣!
楊潔很喜歡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電影,年輕的時候沒有機會看,晚年在家上網發現了很多小時候看過的老電影后,特別高興,一天能連著看四五部。弄的王崇秋很擔心她的身體受不了。
楊潔心臟不好,王崇秋照顧她。年輕的時候,兩個人是工作搭檔,是生活伴侶。老了,王崇秋就成了楊潔的“后勤部部長”,給她做飯、洗衣,安排她吃藥、睡覺。
王崇秋理解楊潔,他讓她盡可能地去看電影、看書。王崇秋說楊潔是“年輕人的腦子,老年人的心臟”,思維依然很敏銳。
婚姻
相差14歲相伴48年“挺幸福的”
《西游記》中,孫悟空被看做是挑戰權威、反抗叛逆的化身。實際上,身為導演的楊潔同樣具有堅定執著、不懼世俗的精神。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她拍攝《西游記》或是工作中,楊潔最叛逆的,是她的婚姻。
“說什么王權富貴,怕什么戒律清規。只愿天長地久,與我意中人兒緊相隨。”這首《西游記》插曲《女兒情》是楊潔親自填的詞,而其中對于愛情那種勇敢、純粹的追求也正是楊潔愛情觀的寫照。
楊潔結過兩次婚,1969年再婚的時候,她已經40歲了,帶著三個小孩;而丈夫王崇秋卻是26歲的未婚小伙。一場相差14歲的姐弟戀,放在當時可以算是離經叛道了。
王崇秋說,自己和楊潔這一點一樣,認準的事情不管誰反對都會堅持。那個時候兩個人很談得來,經常談一些藝術上的事情,“她有什么都跟我談,甚至有一些當時犯忌諱的話。她這個人特別透明,什么都談得清清楚楚的。”
因為他倆要結合,很多人找楊潔談話,也找王崇秋談話。“我就覺得我不會有問題,我們很好。”對于這段感情,首先王崇秋異常堅定。楊潔也從來不是個被世俗觀點所左右的女子。很多人不看好這段姐弟戀,甚至預言這兩個年齡相差太大的人肯定會分開,但沒想到,他們最終相伴48年。
楊潔在生活中也是說一不二的性格,比如家里添置什么東西,她還挺堅持的,“要買就買唄,弄那么生氣干嘛。”王崇秋早已摸索出兩人的相處之道,“這些東西你甭跟她爭,爭了半天最后還得服從她。”在王崇秋看來,楊潔在生活上比較笨,除了不會做飯、其他家務活也不行,“這家里面什么都是我管,后勤部部長。”
好在兩個人喜歡的東西都差不多,比如家具的風格。采訪當日,聊到這里,王崇秋略帶傷感地看著家中的沙發,“像這個沙發,一直要換沒換,后來想等天暖和點再換。楊潔自己說:‘唉呀,也可能我看不著那新沙發’,果然看不著了。這沙發沒換。”
王崇秋說,楊潔在生病前兩個月的時候說:“這一輩子,現在覺得挺幸福的,有你這個老伴兒。”“她這個人不隨便說這些(好話)。”
王崇秋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墻上掛的是楊潔遺像。
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對話
老百姓認可《西游記》是楊潔最大安慰
新京報:是不是因為楊潔的性格,讓她沒有得到一些該有的榮譽?
王崇秋:這個(原因)太復雜了,因為(有人)拍戲前和拍戲后完全不一樣。拍的時候前呼后擁的,好聽的話說不完,一停機以后,馬上變了。楊潔這個人太性情,她有時候在人際關系上,像小孩兒,她太相信人。那時候走穴風潮,到處邀請《西游記》劇組,她不愿意搞這個東西。說她十年不看《西游記》,為什么?這里面有很多事情不好談,現在已經過去了。冤就冤吧,好在讓人感到安慰的是,這次楊潔追悼會規格挺高的。另外一個,老百姓特別喜歡《西游記》,對它評價很高,這是她最大的安慰了。
新京報:《西游記》之后,楊潔的心情受到很大影響嗎?
王崇秋:當然心情不好了。有些人那時候恨不得叫媽,后來一下就翻了臉。《西游記》這個劇組她特別驕傲,覺得大家很聽話,拍完以后就變了,你都想象不到。她要知道現在這個結果(追悼會上領導、百姓都來了)她心結也就打開了,在這之前領導不關心也不說一下,她感到很凄涼。楊潔不會給領導拍馬屁。兩袖清風,一身正氣。
新京報:這么多年你沒有勸勸楊導改改性格嗎?
王崇秋:她在人際關系上最大的一個缺點就是,太熱情,又分不出來別人是不是真心。性格是不太好改的,說多了她也不高興,那就算了。她還是性格簡單,像小孩,她自己也很透明,就是這樣。
王崇秋在家中擺放著楊潔的照片。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新京報:楊導有什么遺憾嗎?
王崇秋:我覺得《西游記》之后,好多事情她都想做沒有做。像《明朝十六記》、《釋迦牟尼》,還有《呂后》,本子都有了。因為人際關系的問題,她打了好多報告,但是沒有人理這茬。其實也拍了一些戲,但拍得很不好。潛規則滲透各個方面,掛名的、遞錢的,她不搞這個。為了拍《司馬遷》,有朋友說楊導演,低一下頭,拜訪一下領導。楊潔說從來沒干過這事啊,后來快過節了,就買了一瓶比較好的酒,硬著頭皮去找領導,一敲門領導不在家,楊潔扭頭就跑了,說太好了,我怎么干這事了呢。她不會搞這些東西。
采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實習生 陳卓 江潤琪
?
?
?
?
相關鏈接:
張傳賢:作為海口環衛工人 能參加省黨代會很自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