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5月16日消息(記者劉濤)5月17日是“世界電信日”。在脫貧攻堅中,信息化手段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了新路徑。在陜西省銅川市,中國電信與當地政府攜手,建立起“互聯網+電商”扶貧模式,打出了“信息扶貧”組合拳,電子商務解決貧困問題的效果正在初步顯現。
距離銅川市區近兩小時車程的耀州區瑤曲鎮葫蘆村,四面環山,交通不便,曾經既不通電話,更沒有網絡。村里的167戶農民中65戶是貧困戶,靠山吃山,一年到頭手里落不下幾個錢,日子過得緊巴巴。
去年,銅川電信公司在這里架光纜、鋪網絡,還設置“中國電信瑤曲鎮電子商務服務中心”,聯合互聯網企業打造線下電子商務運營體系、線上區域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喊出了“把家鄉放在網上,把特產賣向全國”的口號。僅去年10月一個月的時間,電商服務中心就幫助村民們累計銷售核桃1.3萬多斤,農戶每戶增加收入500多元。
陜西農村電商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快,這得益于電信普遍服務試點的實施和寬帶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2016年,陜西省實施了兩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利用中央財政資金11.6億元,在超過1萬個行政村實施光纖網絡通達建設。截至2016年底,陜西省95%以上的行政村實現寬帶接入,今年年底將力爭實現全省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寬帶網絡基本覆蓋,用信息化支撐農村電商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今年世界電信日的主題是“發展大數據,擴大影響力”。陜西電信副總經理王今蓬表示,除了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精準扶貧還離不開大數據平臺,陜西電信已投入3000萬建設資金,抽調100多名業務骨干,投入到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建設,目前已經錄入40萬貧困戶、126萬貧困人口的信息,預計5月底就可以完成全省56個國定貧困縣的平臺上線工作,6月底實現在所有市、縣的應用。“大數據”一方面可以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提供第一手資料,還可以做到“六個精準”:扶貧對象精準、措施到戶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因村派人精準和脫貧成效精準。通過精準地掌握貧困戶對各項政策措施需求的情況,確保各個行業真正能夠做到因戶施策、因村施法。
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陜西省電子商務協同創新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張鴻認為,如今,電子商務已經從“個人開店”、“農產品進城”、“跨境電商”發展到了4.0時代,即“電商產業+產業電商”。產品生產出來,賣不出去或賣得便宜,農民永遠脫不了貧。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提高、擴大服務半徑,引導農民形成“電商+產業”,把農產品賣出好價錢。在“互聯網+”的時代,將電商和產業嫁接,將為脫貧攻堅提供“強力動能”。
?
相關鏈接:
陜西銅川發現罕見2.5億年前遠古生物陸地活動遺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