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經濟決策并非古典經濟學理論假設的那般理性和簡單,其復雜的心理因素才是整體經濟動蕩不安的根源。
針對前期銀監會出臺的一系列政策,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局長肖遠企5月12日表示,在防范金融風險方面,銀監會的指導思想和目的是要開正門,不走旁門,目前的工作還處于摸清底數的階段,銀監會在自查、督查和規范整改工作之間安排4個月至6個月的緩沖期,為銀行實現合規達標預留時間。
今年3月底至4月12日,短短兩周時間里,銀監會密集出臺了7個文件,劍指市場亂象,強化銀行業風險管控,促進銀行業去杠桿。4月7日,銀監會梳理出十個方面問題,要求銀行以法人為單位,對照這一“問題菜單”,自查自糾,實現組織機構人員全覆蓋,業務全覆蓋,產品全覆蓋。在此背景下,整個銀行業都陷入“合規”的緊張氣氛。
市場也對監管政策產生了一定的“誤解”。上證綜指、深證成指連續5周下跌,創業板指數連續兩周下跌。此外,今年以來,在央行實施“中性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都陸續出臺了“強監管”政策。
金融監管與金融風險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必須加強金融監管的力度。實事求是地說,之前的金融創新及高速增長確實積累了不少的金融風險,因此中央從去年底以來,強化了防控金融風險的政策要求。銀監會梳理問題并進行整治,是十分必要的。
“動物精神”是金融業的一個重要特征。何為“動物精神”?簡而言之,它就是人類經濟決策的非理性。信心是否充足、公平感、腐敗和欺詐、貨幣幻覺以及作為人們參照物的“故事”,都是動物精神的具體表現。人類的經濟決策并非古典經濟學理論假設的那般理性和簡單,其復雜的心理因素才是整體經濟動蕩不安的根源。
從金融業的“動物精神”和“羊群效應”的角度來看,市場“誤解”銀監會的正常監管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不要忽視市場投資者的“心電圖”即市場情緒,否則就有可能導致“處置風險的風險”。
此次,銀監會對市場情緒的“安撫”,透露出了今后一段時間里“善意監管”的明確信號,更實實在在地保障了銀行業務的穩定。這更警示我們,今后監管者在制定與執行政策的時候,千萬不要忽視市場的“動物精神”。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