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巖村的萬畝茶山一隅。劉鵬 攝
五月中旬,雖已步入夏季,但在貴州高海拔的山村里,早晨的氣溫仍顯寒意。早上七點半左右,張夢英吃好面條后,把鋤頭系在摩托車的尾部,披上一件外套,騎車向山上駛去。
沿著寬敞平坦的水泥路行駛約15分鐘,便來到了一片茶山腳下,張夢英告訴記者,這是她每天工作的地方,雖然都是在地里干活,卻多了固定時間的限制,就像在城市里打工一樣,成為了村里的“上班族”。對于這一身份的轉變,張夢英笑著說,這得益于村中發展的茶產業。
張夢英家住貴州省惠水縣長巖村,這里地處高寒山區,平均海拔高度1300米左右,過去由于交通條件差,無產業發展支撐,經濟落后,村民生活困難,是國家一類貧困村。近年來,為擺脫貧苦的困擾,幾經努力,長巖村覓得茶產業以作為村里的扶貧良方。
2013年貴州提出發展茶葉經濟,2014年,經貴州省茶辦專家團的考察評估,長巖村高海拔、多云霧、寡日照等之前地理氣候“劣勢”成為發展茶產業的“優勢”。人少地多的長巖村將15000畝集體荒山以“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模式入股作為茶葉種植基地,同時成立村級合作社,整合引進的三家茶葉種植公司的資源優勢,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
部分村民正在茶場除草。劉鵬 攝
長巖村支書汪啟學介紹,村里發展茶產業后,農戶將荒山入股到合作社統一經營,光土地流轉費,每戶每年可分紅近3000元(人民幣,下同),平時還可在茶場干活,一天至少有70元的工資。“現在,村里的每戶只要有一位勞動力在茶場勞動,一年就有3萬左右的收入,脫貧不是大問題。”
通過發展茶產業,昔日的“空殼村”逐漸恢復了新的生機。汪啟學介紹,常年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回鄉發展,村民收入實現了明顯增長,2015—2016兩個年度長巖村共脫貧9戶33人,貧困人口已減少到36戶99人,預計2017年底將徹底告別貧困。同時,依托茶產業的發展及村里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當地正在規劃茶旅一體的鄉村旅游發展,進一步帶動經濟發展。
事實上,產業扶貧正是中國鄉村脫貧攻堅的重要驅動力,產業扶貧扶到了根上,扶到了點上,實現了由“輸血”向“造血”的華麗轉身。貴州長巖村的特色產業扶貧路也是中國各鄉村因地制宜尋求發展特色產業,以告別貧困實現致富的一個縮影。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的萂村由于地處大山深處,土地少,多是冷浸田,傳統的農作物基本上靠天吃飯,村民長期以來飽受貧困之苦,是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滇西邊境山區的一部分。
為改變貧困的現狀,當地通過引進專業的農業科技公司,成立村級合作社,以龍頭企業+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帶領村民發展起了葡萄產業。同時,打造科學的葡萄根域限制栽培示范基地,并組織村民進行農業技能培訓,以提高農民的素質,增強農業技能,讓葡萄產業得以持續發展。
下午時分,村民騎著摩托車扛著鋤頭下班回家。劉鵬 攝
“我自己家種的是紅提,一年一熟,市場好的時候每畝能賣3萬多。”當地村民趙燦珍說,而在基地里的葡萄一年兩熟,每畝能賣十多萬元呢。通過葡萄產業的發展,2016年,萂村脫貧63戶210人,村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同樣,在湖北省保康縣的簡槽村,當地依托高海拔、氣候、勞動力等優勢,聯合煙草部門在村里推廣煙葉種植,煙葉種植屬于訂單農業,價格相對穩定。正是由于煙葉種植,2016年簡槽村人均年收入已有一萬余元。此外,簡槽村還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起了高山辣椒產業,2016年全村種植青椒500多畝,收入達250萬元。
縱觀中國脫貧攻堅路,無論是茶產業、葡萄產業還是煙草和辣椒產業,中國各貧困鄉村皆因此獲得重生和發展。據中國官方數據顯示,從2013到2016年,中國每年約有1000萬人擺脫貧困,產業扶貧正是這場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武器”。(完)
?
?
相關鏈接:
海南鄉村游路線來啦!一起和自然入睡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