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脫貧攻堅
開篇語
歷史,總是在重要的時刻留下鮮明的印記。
2012年,中共十八大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號召: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過去5年,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更加堅定自信地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
與全國各地同步,過去5年,海南人民也是收獲滿滿。十二五期間,農村貧困人口年均減少7.04萬人;文昌航天發射場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海南人民的腰包更鼓了,生活更方便了,生態環境更好了,日子也更多彩了。
今日起,南國都市報推出“砥礪奮進的五年”專題報道。讓我們一起看看,5年來,海南的發展與變化;讓我們一起聽聽,5年來,海南百姓的成長與收獲。
瓊中塹對村整村脫貧經驗談:
“三養一種”發展多元產業整合資源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
黎村百姓以前都不敢想
在家還能把錢掙了
在如今的塹對,一幅水鄉黎村的全域旅游畫卷正徐徐打開。
湍急的乘坡河,河面上倒映著青山竹海,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平鎮塹對村委會將萬頃碧綠攬入懷中,山水一色渾然一體。這里縱橫通達、寬闊平坦的鄉道上不時有勞作的人們經過,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紅頂白墻小洋樓掩映在綠蔭叢中,雞鴨的歡叫聲,農人們的吆喝聲,回蕩在這個煥然一新的村莊,飄向遠處的青山黛嵐……
“阿妹喲,看看我們村現在多么美!”塹對村村民陳金香見有人來訪,連忙起身笑臉相迎。
自2015年獲得省、縣、鎮、村四級合力幫扶以來,塹對村以“富美鄉村”建設為載體,大力發展養雞、竹貍、黑山羊、南藥等產業,村民們也逐漸端上了旅游“金飯碗”。截至2016年年底,塹隊村34戶156人脫貧,實現整村脫貧摘帽,全村1000多位村民正攜手踏上致富路。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夢瑤 通訊員秦海靈 陳歡歡
多元產業幫扶“三養一種”助村民抱團致富
清脆利落的伐竹聲,打破了五指山北麓黎村清晨的寧靜。塹對村村民陳玉傳手起刀落,碗口粗的翠竹被劈成小段,此時數百只肥嘟嘟的竹貍嗷嗷待哺。在塹對村竹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一排排隔間里,毛絨絨的竹貍或蜷縮一團窩在母貍的肚皮下或抱著一節竹子啃得正歡。“一只母貍每胎可產幼貍2—6只,每年有3—4胎,按目前市場價每斤60元來算,每只竹貍能有200多元的收入?!?/p>
而在一年前,村民們可不敢冒這個風險。沿乘坡河往東,塹對村的北隊、南隊兩個村民小組被包裹在三面環山一面傍水的美景里?!皠e看我們地多,到了秋冬這兩個季節,水一漲就淹了,在那些土地上根本沒法種植長期農作物?!眽q隊村村民黎良文道出了這塊寶地上的人們始終發展不起來的原因——產業太單一、受自然環境限制。
40多歲的塹隊村委會南隊村村民王時軍,守著9畝橡膠、檳榔地幾十年,日子很清貧。“我也知道這些傳統產業很難致富,可我們農民沒經驗,哪敢嘗試新東西?”趕上好時候,政府免費發羊苗,幫著蓋好羊舍,農技員一趟趟下村教技術,王時軍毅然“冒險”加入了村里的黑山羊養殖合作社,一窩窩羊崽在他精心飼養下長大,他也終于摘下了窮帽。
嘗到了新產業的甜頭后,貧困戶的積極性也蹭蹭蹭地起來了。 “抱團發展、合作社+基地+農戶、致富帶頭人+農戶等形式,能大大降低貧困戶失敗的風險,提高他們的收入。”駐塹隊村第一書記馮江濤介紹,省、縣、鎮、村四級幫扶單位聯合發力先后注入資金68.41萬元,確定了適合塹對的“三養一種”模式,成立了養竹貍、養雞、養羊和種植南藥的四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舉將全村貧困戶吸納入社,單一產業從此走向多元化發展道路。
產業規模大了,銷往哪里?各級幫扶干部帶著農戶尋找銷路,很快“塹對牌”農產品受到了瓊中、萬寧等地餐飲企業的青睞。去年,塹對村銷售閹雞850余只,銷售額近9萬元,同時該村利用微信平臺開設“塹對農家店”,土雞蛋每月網售達1500個,每月創收3000元?!案静怀钯u?!鄙诫u養殖致富帶頭人歐玉嬌笑言,她就是靠著山雞養殖脫了貧,現在的養殖規模已從最初的150只發展到了1500只,后期還將擴大。
富美鄉村建設 偏遠窮困村寨舊貌煥新顏
遠處青峰綿延,檳榔林下一湖碧水,涼亭倒映水中,美得宛如桃源仙境??梢窃谌昵埃@樣的形容詞不會用在塹對村。“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大雨困村中,進出靠劃船?!边@順口溜是村里的真實寫照,村委會書記王大標說。
2015年9月,來自省委辦公廳的一支三人扶貧工作隊進駐塹對村??蛇€沒進村,一場暴雨便給他們來了個“下馬威”?!按笏?,我們只能站在村子那頭干著急?!毖矍暗倪@一幕讓時任駐塹隊村第一書記石樂光等人吃驚不已,放下行李后,他們開始為解決村民的出行難題四處奔走。
在省委辦公廳的協調推動下,2016年3月,乘坡二橋正式開工,經過一年施工建設,如今嶄新的百米大橋橫貫兩岸。隨后,3個自然村的渡口建設基本完工,萬道村環村路和生產便道、宗崇橡膠園生產便道、坡村環村路、南隊田頭村路和榴蓮蜜果園生產便道等建設項目也完工——實現橋通路通的塹隊村,正逐步打通周身的血脈經絡。
2016年,塹對村成為瓊中貧困村整村推進的村莊和“富美鄉村”創建點,先后整合省委辦公廳、縣委農辦等資金約500多萬元,創建坡村、萬道村2個“富美鄉村”示范點,完成“檳榔湖”、“羊溪”、“益智園”等休閑農業觀光景點建設,散發出綠色田園與富裕新農村氣息。
鄉村旅游發展
吃上旅游飯村民腰包鼓
5月17日清晨6時許,44歲的村民王敬新早早起床,拎著小簍來到屋后菜地,為自家開的農家樂準備一天所需的食材?!白蛱靹偨哟?桌客人,這一轉眼到了周末,城里的游客又要一撥撥往村里來啦!”他的嘴角滿是笑意。自從端上了鄉村旅游的“金飯碗”,王敬新不僅成了村里的大忙人,口袋也越來越鼓。
屋后檳榔自由生長,土里冒出鮮嫩的筍芽,幾只雞鴨正悠閑地踱步。不遠處一間船型茅草屋下,幾張方桌拼成長列,鋪上綠油油的芭蕉葉,竹制酒杯、筷子一溜擺好,山蘭酒、三色飯、閹雞等美食依次端了上來——這不是過“三月三”,而是王敬新的農家樂里日常的一幕?!棒~是河里抓的,雞是自家養的,雷公根是山上挖的,都是原滋原味的‘土’菜?!鄙襄?、舀水、蒸煮……王敬新的妻子黃芳玉正忙得不亦樂乎。
“一到周末,準會有城里人開車過來吃飯,節假日更是坐得滿滿當當,我的農家樂差不多已經接待了近千名游客啦!”王敬新掰扯著手指頭說。去年7月,省委辦公廳投入30多萬元為他打造了農家樂,以每桌平均消費500元來算,如今營業額累計已達4.5萬元。“坐在家里就能掙錢,以前哪敢想?”王敬新坦言。
處在萬泉河河頭的塹對村,每到秋冬季節,南隊、北隊村小組一排排村舍門前的綠地就會變成一條蜿蜒流淌的河。這成了當地打造鄉村旅游的一大特色,塹對村整合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成立了“萬泉石臼”鄉村旅游合作社?!跋碌馗赊r活、下水捕魚、上山摘檳榔、在土灶燒飯……用最傳統、最原生態的方式招攬游客。”合作社理事長胡開君介紹,將傳統農耕文化融入民宿,目前建好并投入運營的民宿有15間,正形成完備的旅游接待鏈條。
在如今的塹對,一幅水鄉黎村的全域旅游畫卷正徐徐打開。
?
?
相關鏈接:
砥礪奮進的五年|三亞全速推進特色產業小鎮建設 打造鹿城經濟新引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