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蔡華偉
鄉村游只是打牌吃飯?
推進多元化發展,創造更多新業態
旅游愛好者王新在北京一家媒體工作,她經常利用節假日去周邊游玩。前不久,一趟去古北水鎮的經歷讓她難忘:“平時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來到鎮里逛民俗文化街、住民宿,遠離城市喧鬧,滿身疲憊得到了舒緩。”
江蘇南京的白領何明喜歡采摘,他說:“親手摘的水果,吃起來更甜。鄉村空氣清新,養眼又洗肺,一天下來,身心得到徹底放松。”
鄉村旅游已經成為不少城市居民外出的熱門選擇。據農業部統計,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
紅火背后,鄉村旅游面臨成長煩惱。何明抱怨:“過了采摘時節,一些景點變得冷清,有的甚至關門謝客,想玩都找不到合適的去處。”王新說,周圍的農家樂都差不多,基本上是吃飯、打牌、釣魚老三樣,玩過幾次,很快失去新鮮感。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說,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上規模的各類經營主體已達30多萬個,但采摘園數不勝數,能細看可回味的不多,產品特色不明顯,經營方式單一,無法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同質同構問題已經嚴重制約產業健康發展。
“造成同質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規劃師宋增文認為,有的鄉村旅游尚處于初級階段,景區建設簡單模仿,盲目跟風;有的地方優質資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傳統村落、傳統農作方式、特色物產利用方式粗放,特色不足。
“從消費端來說,雖然旅客的消費能力在提升,但對價格敏感度仍然高,不少人存在‘到農村玩等于價格便宜’的誤區。這種消費心態制約了鄉村旅游向精品化邁進的步伐。”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必虎說。
推進鄉村旅游業態多樣化,勢在必行。宋增文建議,創新鄉村旅游的新業態,要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生態+”“文化+”“時尚+”等跨界融合,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開發民俗文化、養生養老、農業公園等新形式,豐富鄉村旅游的內涵。
一些地方不斷探索鄉村旅游新業態。陜西省禮泉縣袁家村干旱貧瘠,當地“無中生有”,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建設藝術長廊、個性客棧和創意工作室等,“農業+文化”,讓這個300口人的村子實現年接待游客400萬人次,村民人均純收入接近8萬元。江西婺源縣篁嶺打造梯田花海、曬秋人家和古村民俗,發展“農業+休閑”,運營4年,產值過億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