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隨著網紅文化的不斷發展,網絡上出現了專門以“黑人”盈利的職業黑粉團隊。一些職業黑粉頭會拉一些下線,接單后先由粉頭編好文案,再通過微信群分發到各個下線手中,下線按規定完成“黑人”行動,雙方根據工作量按日結算工資(5月21日《北京青年報》)。
熟悉網絡的人,對黑粉都不陌生。每個公眾人物都有忠誠長情的粉絲,同時也難免收到反對之聲。如果單純因為不喜歡某人而公開發表抵制的觀點,只要措辭得當、形式合法,這種言論自由也無可厚非。
但“職業黑粉”顯然不是為了表達異議。他們的本質是“受雇黑人、有償罵人”,甚至造謠生事、帶壞輿論,在網絡上掀起針對特定人員的負面話題。近年來,網絡暴力有增長之勢,常有網友因為一條新聞甚至一則謠言,轉而對明星、網紅等公眾人物進行人身攻擊,而“職業黑粉”在其中起到制造及引導網絡暴力的作用,越發成為興風作浪的主力,其有組織有策劃、流水線作業的特點也令這一隱形團體的危害力加倍。
對這樣的職業辱罵者,法律并非無計可施。我國憲法規定,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誣陷;民法通則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根據辱罵、誹謗造成傷害程度的不同,情節較輕的按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可能被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若情節嚴重可能構成侮辱罪、誹謗罪,根據刑法規定可能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對“職業黑粉”團隊組織者,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雇傭、組織、教唆或者幫助他人發布、轉發網絡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被侵權人請求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將“職業黑粉”以涉嫌侮辱、誹謗追究法律責任,為治理這類網絡亂象指明了方向。但上述法律規定看似全面,與目前這一亂象的發展速度相比,法律懲治力度卻遠遠不足。原因與“職業黑粉”特殊的性質相關,一是數量多、分布廣,與普通網友魚龍混雜、難辨真身,網絡暴力受害人若針對單個網絡賬號追究法律責任,打擊效果甚微;若指控其團隊作業,如何證明?網絡證據采集往往存在困難。二是“職業黑粉”套路繁多,若采取長期戰略,辱罵、攻擊的力度小但時間長,同時采用暗示性的攻擊言語,仍然能給受害人以較強的精神壓力,或者讓其聲譽每況愈下。試想一個患有抑郁癥的公眾人物可能因為幾句辱罵就選擇輕生,這種未達法律制裁標準或界限模糊的網絡暴力,其造成的傷害難以估量。而且“職業黑粉”如打不死的小強,依法查辦幾個網絡賬號,馬上能夠再起一批,在利益的驅使下,它的發展動力很難枯竭。
因此,治理“職業黑粉”有償罵人的網絡亂象,嚴厲的法律非常必要,但在法律界定模糊的灰色地帶,他們引發的網絡暴力同樣需要重視。能否通過立法更加精準打擊,如何聯合互聯網運營商起到合力打擊作用,這些問題值得有關部門深思。
?
?
相關鏈接:
起底職業“黑粉”:受雇網上辱罵他人 接單按日算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