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貴州貞豐5月23日電 題:端午前夕:探尋“糯食之鄉”貴州貞豐的美食財富秘密
作者 楊云
在中國傳統節日端午前夕,記者走進貴州省貞豐縣,探尋這個以糯食聞名中外的小城如何創造舌尖上的財富。
漫步貞豐老城,糯米飯香氣四溢,當地的布依族群眾正制作各式糯食點心迎接端午節。在貞豐傳統的“糯食一條街”,幾家老字號糯食加工作坊正在趕制傳統的貞豐灰粽和油糯米飯,為端午節備足貨源。
據了解,貞豐以當地出產的糯米為主食材創作出貞豐糯米飯,從清朝嘉慶年間創始至今,成為中國南北方民眾都能接受的貴州風味小吃。
貞豐糯米飯為何會成為貴州糯食代表?
“我們在貞豐縣首家經營油糯米飯,幾十年的老食客有不少。”貞豐縣糯米飯經營戶付正剛告訴記者,“糯米飯好吃,糯米是關鍵,貴州糯米數貞豐,貞豐糯米數巖魚。”
巖魚是貞豐縣境內的布依族古寨之一,所產的糯米,周邊村寨公認品質最好。
“‘糯食之鄉’是吃出來的,‘吃’里面有文章。”在貞豐縣巖魚村,種了30多年糯稻的巖魚村主任黃生輝從土壤、水質、氣候、品種、技術、管理六個方面詳細向記者介紹了貞豐為什么是“糯食之鄉”。
“巖魚種植糯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距今約有700年。”黃生輝說,“布依族是一個依山傍水而居的民族,擅長種植水稻。巖魚村的先民定居這里后,利用甘甜的地下水種植糯稻,蒸出的糯米飯甘甜清香,綿糯可口。”
然而,以貞豐糯米為原料制作的糯米飯、灰粽等特色小吃,長時間并未形成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近年來,貞豐官方以品牌化、精品化、全產業鏈理念,全力打造“貞豐一品”品牌,力爭闖出一條優質農產品提質增效產業扶貧的路徑。
“農業不做到標準化生產,就很難保證品質。”貞豐縣副縣長李正淵認為,“集中土地,實施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可以干成一家一戶干不成、干不了的大事,提升貞豐農業附加值。”
糯米飯、灰粽等是“貞豐一品”的代表,卻不是“貞豐一品”的全部。近年來,貞豐官方把縣域優質的農特產品納入該品牌,以政府助力、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方式推廣宣傳。
如今,在貴州大數據發展機遇下,貞豐縣成立了電子商務協會,架構起以縣電子商務運營服務中心為關鍵節點的電子商務平臺,以打造縣域農特產品品牌為核心,以當地有機特色農業為基礎,重點打造胖四娘粽子、保記牛干巴、頂壇花椒、下江黑豬、連環砂仁、古法紅糖、茶葉、金谷黃雞、小黃姜等電商品牌。
記者從貞豐縣政府了解到,2017年,貞豐規劃發展糯米種植基地2萬畝,帶動3萬頭生豬養殖和1500畝板栗、1000畝粽粑葉種植,建成糯食文化產業園和貞豐糯食文化一條街,發展餐飲門店200家,完成產值5億元人民幣,帶動2萬人就業,實現4000人脫貧。(完)
?
?
相關鏈接:
端午經典誦讀 演繹傳統文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