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既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重要的思維工具和文化載體。如果僅從交際功能來理解語言習得和語言使用,全國只需學習和使用普通話,甚至全世界只需學習和使用英語就夠了,語言多樣性、文化多元化將是無稽之談,母語傳承、語言保護、文化認同等問題也不復存在。
最近幾十年,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浪潮中,人類語言多樣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語言瀕危成為全球性問題。這已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我們唯有拋開語言的“唯工具論”,才能真正理解當前語言瀕危的嚴重性和語言保護的迫切性。
當前所說的方言瀕危、方言保護問題,本質上也是語言瀕危、語言保護的問題?!吨袊Z言地圖集》把漢語方言分為十個大區,其中閩、粵、客三大方言除了分布在我國南方,還廣泛分布于全世界各大主要華人社區。整體而言,閩、粵、客方言在當前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瀕危方言,但因為各大方言內部差異性較大,而且地理分布十分廣泛,實際上都出現了程度不等的瀕危跡象。
比如,廣東潮汕地區和廣州市居民的方言意識十分強烈,方言文化相當發達,但不少“00后”孩子也出現了方言斷層現象。他們已經更習慣說普通話,甚至他們的爺爺奶奶為將就他們,也愿意說很不標準的普通話。
當前漢語方言瀕危問題最突出的,是那些歸屬未明的土話以及各種以島狀分布的小方言。以嶺南地區為例,除幾大方言之外,還分布著一些語言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的弱勢方言,它們大部分已經呈現出高度瀕危態勢。比如,廣東北部的“韶州土話”和“軍聲”,香港新界的“圍頭話”“疍家話”等,廣西東部的“都話”“鋪門話”“鸕鶿話”,海南東南部的儋州話等。如果不加以特別保護,任由這些弱勢方言流失、消亡,在不久的將來,嶺南地區方言文化的多樣性將大打折扣,許多與這些方言土語相關的口頭傳統將被連根拔起,永遠失去生存土壤。
如上所述,閩、粵、客方言盡管還有很強的生命力,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或許沒有整體消亡之虞,但各種瀕危的跡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以歷史眼光來看,許多方言都經歷了產生、發展、式微和消亡的過程,與自然界所有生命體一樣既有茁壯成長,也會生死病老,但不能因“人固有一死”的宿命論而不管不顧。
當前一般談論瀕危漢語方言現象,很少人會特別關注閩、粵、客這類大方言的保護問題。我們認為,深層次的方言保護,既要對高度瀕危的弱小方言的“臨終關懷”,也要對各大方言的發展態勢進行動態監測,防患于未然,采取各種有效舉措阻止其頹勢進一步加劇。
閩、粵、客方言的“大本營”都在我國南方,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近幾百年來隨著華人華僑的足跡播遷到境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臺港澳及海外華人社區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在這種形勢下,我們一方面要積極開展閩、粵、客方言的比較研究,從學理的層面闡明源流關系;另一方面,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同時,我們要更積極穩妥地保護閩、粵、客方言的語言生態,有效維持同聲同氣的語言文化聯系。
近幾年,中央先后劃定了多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其中與閩、客方言區直接相關的就有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07)、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2010)、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2013)、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2017)。建議有關部門把漢語方言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籌管理和專門保護,這樣才能為方言保護建立長效機制,使各項保護工作落到實處而不是流于形式。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