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智能手機發展日新月異,手機更新迭代不斷加速。有調查顯示,約50%的用戶每18個月就會換機。然而在一片紅火的新機銷售市場背后,我國廢舊手機的回收率卻并不高,造成了資源浪費(5月23日《人民日報》)。
國內現有約10億部廢舊手機的存量,但目前卻只有2%左右的回收率。數據的背后除了資源浪費,還存在其他隱患。廢舊手機如果處置不當或隨意丟棄,其所含的重金屬等物質會進入土壤和地下水,直接威脅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因此,如何處置廢舊手機,看似居家小事或私事,其實事關重大,理應“小題大做”。
毋庸諱言,廢舊手機有它作為“資源”的一面。據介紹,每噸廢舊手機中能提取出150克左右黃金,而每噸金礦石只能提取到5克,相差近30倍之多。此外,舊手機中的銀、鈀等其他貴重金屬同樣含量豐富。如果處理得當的話,循環利用的價值很高。但受價格、隱私信息保護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上述利好卻很難轉化為廢舊手機回收業的發展動力。同時,相關行業政策的不完善,也是阻礙手機回收的一大難題。如2011年實施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明確了對冰箱、電視機、洗衣機和電腦等電子垃圾處理的補貼政策,但手機并不在其列。2016年,新版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雖然將手機納入其中,但具體細則時至今日仍未出臺。
因此,要使廢舊手機得到科學合理的處置,就應“小題大做”,多管齊下,對癥下藥,務求取得成效。首先,消費者要有理性的心理預期。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更新快,貶值速度也在加快,廢舊手機價格優勢并不明顯,回收價格低在所難免。與其讓廢舊手機“沉睡”在家而變得一文不值,倒不如讓其及時被回收“變現”。其二,建立暢通、可靠的回收渠道。建議由政府推動、品牌生產商發揮作用,有針對性地開展廢舊手機回收計劃,在社區、學校、寫字樓等設立專門的廢舊手機回收平臺,鼓勵社區志愿者、相應協會和服務機構參與其中。其三,政府和媒體需要引導國人培養理性消費習慣,樹立回收意識。我國手機更換率大大高于其他國家,這與國人追逐時尚消費的習慣分不開。政府和媒體應有的放矢,正確引導其合理消費。消費者也不要盲目追趕潮流,手機剛用不久就要束之高閣。
同時,要出臺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補貼標準,讓生產商或運營商承擔起廢舊手機回收處理的責任。手機處理是一個投資大、見效慢的行業,無論是貴金屬提煉還是環保拆解,對技術的門檻要求都很高,沒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很難涉足這一領域。這需要企業自身努力,當然也需要政策、資金幫扶。
總之,回收“海量”廢舊手機,不能止于“說”,而是得“做”,且應“大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