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從自然界汲取靈感,科學家們往往可以創造出比傳統制造功能更多、更靈活的物件——譬如說,軟體機器人。
軟體機器人是一種新型柔韌機器人,作為一項新的交叉研究,它結合了柔性電子、仿生力學、生物學、智能高分子材料、人工智能、3D打印等前沿技術。而很多軟體機器人的設計靈感,都來自于仿生學——模仿人類的內部構造或昆蟲的外形架構等。
軟體機器人因自身材質而擁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與人近距離接觸時不會產生較大的安全威脅,因而在未來的人機交互中被科學家和工程師寄予厚望。
傳統機器人:我們的愛與怕
人們渴望家用和救援型機器人能得到更好的普及,但也擔心它們會失去控制——萬一程序錯亂,那畫面會不會變成一個機器人將它鋼筋鐵骨的手臂砍向人類?
早在1940年,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大法則”,規定所有機器人程序必須遵守: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三、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1985年,三大法則又得到擴充,加入第零號法則:機器人要保護人類整體利益不受傷害,其他三條須以此為前提。
其中的第一法則讀起來最簡單,我們人類能充分理解,卻很難“教”給一個機器人。至少目前,我們無法保證機器人能做到“持刀不傷人”。
而軟體機器人的柔軟度和可拉伸程度,都跟人體皮膚和肌肉非常接近,當它們為人類貼身提供救援、幫助,甚至人們將軟體機器設備穿戴上身時,親和性更好,也更安全。
“捕蠅草”:智能微機器人的曙光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2日刊登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一種模仿捕蠅草的柔軟的機器人,其可以很好的感知并抓取物體。這種簡單的、能夠識別目標的軟體機器人,被認為是最適合用來自動處理精巧物體的機器人。
這項成果其實屬于材料科學的最新突破。長期以來,機器人工程師們渴望能制造一種人類友好型的、可安全接觸的軟體機器人,但是這類裝置的自動化一直是一項挑戰。而解決方法之一,就是采用全新材料——一種能夠響應光刺激而改變形狀的材料。
科學家之前在這方面的嘗試,都需要借助外部照明,但效果并不理想。而芬蘭坦佩雷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阿萊·普萊馬基及其同事,此次將光響應液晶高彈體與光學纖維相結合,克服了外部激活需求。根據他們的方法,光纖維照射目標物體,反射的光將誘導液晶高彈體彎曲。響應性材料發生彎曲后,能夠抓取任何形狀的微型物體,譬如說進入機器人視野的“人造昆蟲”。
該軟體機器人被設計為能夠抓取質量為其自重幾百倍的物體,而且在光滅后,物體即被釋放。這種可以自我調控的光驅型軟體機器人,能夠自動識別不同物體,將為智能微機器人奠定基礎。
“大蜘蛛”:輕松駕馭復雜地形
名為“大蜘蛛”的軟體機器人,由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機械工程學家邁克·托雷及其帶領的科研團隊創造。其最突出的本領是:能輕松駕馭各種復雜地形。
這種軟體機器人貌如其名,呈蜘蛛狀趴伏在地面上,黑色的四條腿都是通過3D打印技術制成。很特別的是,它行走的方式不是“邁開腿”,而更像是蠕動著前進,類似于海星的前行方式,這使它不但能夠通過砂石等粗糙路面,還能從更大物體上方越過。
同“捕蠅草”軟體機器人相似,“大蜘蛛”機器人也沒有采用硬質的金屬素材,只是在柔性腿部中融入了一些剛性的材料,使之能更好地駕馭地形的變換。所以,它在和人進行交互的時候也比較安全。
“大蜘蛛”機器人未來能夠用于勘察惡劣環境、地震搶險、道路救援以及尋找失蹤人口等,與常規機器人相比,3D打印制造讓它成本更低,更便于生產和普及。
?
?
相關鏈接: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青海賽區落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