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5月24日電 (記者劉玉桃)初夏,雨水較少。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石峽鎮石峽村藥農剡宏只好人工給地里的藥材澆水,妻子盧亞萍在旁邊打下手。“這些藥材很金貴,要精心呵護,才能有好收成。”剡宏一邊拔地里的雜草一邊說。
半夏是中國中藥寶庫中的一種重要藥材,產地只有亞洲的中國和日本。主產甘肅、四川、湖北、山西等地。
剡宏與妻子和郵政儲蓄銀行人員商談貸款。 劉玉桃 攝
剡宏介紹,半夏屬于投資大、風險大、回報大的“三高”作物。雖然利潤高,但因為其對溫度、濕度、光照等要求較高。“1畝半夏投入成本在2萬元左右,遇到干旱、高溫,或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產量驟降,會造成藥農損失嚴重。”
“為降低半夏種植風險,我們正在嘗試發展溫室大棚立體種植,運用現代自動化管理,控制藥材生長溫度、濕度等,同時提高空間利用率。”剡宏稱,雖然現在試種已經成功,但是推廣還存在困難。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剡宏將核桃樹與半夏套種。 鐘欣 攝
“我們缺乏現代管理人才,因為地處農村地區,從外面引進人才較困難,其次溫室大棚造價高,資金短缺,也是制約發展的因素之一。”剡宏說。
西和縣素有“千年藥鄉”之稱,其境內氣候濕潤,光照充足,無霜期149~214天,是典型的大陸型季風氣候,適宜半夏生長,被評為“中國半夏之鄉”。
2007年,種植玉米、小麥的剡宏一家經濟收入少得可憐,偶然間他發現同村有人種半夏,每斤干貨最高可賣70元,收入可觀,于是他從湖北購買半夏種子,嘗試種植半夏。在經歷過盈利和虧損后,剡宏總結經驗,2009年,他種植的15畝半夏收入達到15萬元。
“成功了,有了信心。”剡宏開始流轉土地,發展半夏種植產業。2013年,他的半夏種植面積達到50畝。“那年因為一場冰雹,我虧了20多萬元,記得那時蹲在地里,差點哭了。”
看中半夏的市場前景,剡宏沒有放棄。2014年,他和妻子以及4名合伙人一起成立了盈豐半夏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50畝,加之自己的50畝土地,發展半夏產業。此外,還經營黃芪、柴胡等中藥材的種植、收購、加工和銷售。
“當時沒有資金購買種子,我到處籌資金,后來我們找到郵政儲蓄銀行,以‘三戶聯保’貸了60萬元,在其他銀行我們貸不到這么多錢”。剡宏說,“那真是一場及時雨,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
近年來,合作社開拓“互聯網+”營銷渠道,創新探索“合作社+網店+農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助推精準扶貧。2016年,合作社擴大了規模,繼續以“三戶聯保”貸款135萬元,除了100畝半夏,還種植200畝其他藥材,年終給社員分紅50多萬元。
如今,合作社注冊“石龕峰”中藥材商標,申請產品產地認證書,社員已擴大到200多戶,中藥材交易量80多噸,資金流400多萬元,建成電商服務中心一處,發展中藥材基地320畝,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65戶327人,是全縣“巾幗脫貧示范基地”之一。(完)
?
相關鏈接:
甘肅“內調外送”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