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5日《人民日報》19版。
5月25日《人民日報》第19版文教周刊以《讓“孤島”的資源活起來》為題,刊發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為了改善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設施落后、隊伍薄弱、城鄉落差等突出問題,開展了設施標準化建設、圖書館總分館、統一招聘文化管理員和數字遠程服務等一系列有益探索的報道。
文章指出,在我國貧困地區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起點低、欠賬多、體系化程度不高等問題,保亭縣卻做到了縣城和全縣9個鄉鎮的文化設施建設都已達標。并且,保亭率先在全省建設完成村級文體活動室,全縣60個村全覆蓋,2016年開始按“七個一標準”升級建設了9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并將在今年實現“七個一”標準的全覆蓋。
文章提到,保亭縣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不僅做好了基礎設施,還積極構建了縣域的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以縣圖書館、文化館為總館,鄉鎮文化站為分館,村級(社區)文化室、農家書屋為流通服務點,從而將獨立、分散、“孤島”的資源連接起來、流轉起來、輸送下去。
文章還提到,做好了基礎設施,實行了管理制度,該縣還解決基層的人才問題,探索出了一套“縣聘縣管、鄉村使用”的用人機制,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配置基層文化隊伍。同時,該縣在文藝培訓方面,為了讓文藝培訓不用“跑斷腿”,建起了以縣文化館為總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為分館,數字化“中央課堂”為核心的基層文化藝術服務體系,全縣鄉鎮文化站與縣文化館能互聯互通、同步開展藝術培訓輔導。
海南保亭拓路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讓“孤島”的資源活起來
據人民日報報道丨記者鄭海鷗
在保亭縣農家書屋,小學生很放松地在閱讀。人民日報記者 鄭海鷗 攝
在保亭縣圖書館,市民悠閑地閱讀。人民日報記者 鄭海鷗 攝
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基礎薄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起點低、欠賬多,在設施建設、管理運行、人才隊伍、服務效能等多方面,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仍在持續擴大。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已經成為多地脫貧攻堅的“短板”。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屬于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面對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設施落后、隊伍薄弱、城鄉落差等突出問題,保亭開展了設施標準化建設、圖書館總分館、統一招聘文化管理員和數字遠程服務等一系列有益探索。
各級館舍不再“單打獨斗”
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 9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室,長10米、寬5米、高0.8米的簡易戲臺,一套廣播器材,一套含1套籃球架、2個乒乓球臺、1套體育健身器材在內的體育設施器材……“屋子不很大,但能看書、能上網、能聽講座,感覺很好。”在三道鎮三弓村委會文化活動室,村民連連稱贊。
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起點低、欠賬多、體系化程度不高,是貧困地區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我國廣大貧困地區,設施簡陋、不達標的問題普遍存在:鄉鎮文化站基本就是一間多部門共用的辦公用房,村級文化設施基本處于空缺狀態,僅有的農家書屋也狀況堪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社科院研究院巫志南說。對于貧困地區來講,最先要解答的問題就是“補舊賬”。
保亭縣城和全縣9個鄉鎮的文化設施建設都已達標。然而,如果只把重點放在縣城和鄉鎮,那里的文化設施建得再好,卻無法保障更基層的村民的文化需求。“保亭縣有的鄉鎮下有十幾個村,稍遠的村距離鄉鎮中心要15公里山路。如果讓村民翻山越嶺來看本書、跳支舞、參加個文化活動,很不方便,也極不現實。”要讓公共文化服務真正實現城鄉均等,擺在保亭縣文體局局長吳凌云眼前的首要問題,就是進一步完善村里的文化設施。
于是,保亭率先在全省建設完成村級文體活動室,全縣60個村全覆蓋,2016年開始按“七個一標準”升級建設了9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今年將實現“七個一”標準的全覆蓋。
然而,設施建設還只能算是公共文化服務開展的第一步,如果僅僅“建”,“管”和“用”沒有跟上,效能依然只能處于低水平。巫志南表示,“全國多地的圖書館、文化館等縣級骨干公共文化機構基本僅限于場地設施服務,自身‘單打獨斗’,與鎮、村關系不大,區域統籌規劃、資源支持、業務指導等都沒有開展。出現的最明顯、最讓人詬病的問題就是農家書屋書籍陳舊、服務缺位。”
保亭積極構建了縣域的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以縣圖書館、文化館為總館,鄉鎮文化站為分館,村級(社區)文化室、農家書屋為流通服務點,從而將獨立、分散、“孤島”的資源連接起來、流轉起來、輸送下去。
“2010年,村里農家書屋只有一個書架的書,書籍也沒什么更新。村民想來看新書,我們真的滿足不了。”在新政鎮毛文村農家書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協管員黃克云談起之前農家書屋的狀況,一臉遺憾,不過現在好了,“2015年新建文化活動中心以后,圖書每3個月都會更新400—600冊,WiFi能免費下載電子書。另外,在全縣借的書,都可以在這里歸還。有了這些好的服務,安靜的農家書屋一下就熱鬧了。”
“每年每村我們還提供2000元購書經費,村民可以根據我們提供的書目選擇。這一系列舉措可算是激活了全縣的農家書屋。”保亭縣文體局黨組成員王民頗有成就感。
文化管理員心里“門兒清”
新政鎮文化站文化管理員黃志勇愛好攝影,到崗不過一年,他對鎮里的情況可謂“門兒清”,談起目前鎮里、村里文化服務還存在的問題,他毫不避諱,說起建議,他也侃侃而談。
記者在保亭縣多個鄉鎮采訪,一群年輕、了解情況、有想法、思路清晰的人讓人印象深刻。他們都是大學畢業剛一年、統一招聘的鄉鎮文化站文化管理員。
“都說搞文化的核心在人。作為貧困縣,保亭的公共文化專業人才缺口較大。而現有基層文化機構人員存在不專業、不專崗、不專心等現象,影響了基層文化事業的發展。”王民說,“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多年來保亭基層文化從業人員的來源復雜,缺乏一種準入機制。上崗之后,也大多缺乏系統、全面的工作和業務培訓,專業素質不高、知識結構老化、實際工作能力不強成了老大難問題。問題不解決,人員不給力,文化事業肯定沒法辦好。”
巫志南指出,我國現行狀況下,雖然名義上各鄉鎮文化站有2名編制內工作人員、村有1名文化管理員,但基本沒有形成實質意義的公共文化隊伍,一人兼多職、有人不在崗還比較普遍。
為了解決基層的人才問題,保亭探索出了一套“縣聘縣管、鄉村使用”的用人機制,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配置基層文化隊伍。“按照這個原則,我們派下去的人員就要專職負責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如果鄉鎮、村里有其他工作需要配合,也不得擅自開展,必須征得縣里同意。”吳凌云說,縣里平時也會不定期對他們的工作進行巡查,年底進行考核,建、管、用結合保障基層文化服務的專職、專業、專心。絕對不能耽誤了文化服務的本職工作。“此外,全縣還聘用了60名農村文化協管員,進一步充實了基層文化隊伍。”
看到這群大學生的工作卓有成效,吳凌云心里卻有些打鼓,“他們的工資待遇與同齡人來講,還是較低。難免會存在留不住人才的現象。我們希望能有專項資金支持鼓勵大學生到鄉鎮、農村從事文化工作。此外,專項培訓也不可或缺,讓他們在最基層的崗位上也能時刻充電、學習、進步。”
文藝培訓不用“跑斷腿”
4月15日,保亭縣文化館“中央課堂”,舞蹈老師修靜華為縣里的20名拉丁舞愛好者進行了一次拉丁舞培訓。有意思的是,這一培訓還通過互聯網延伸到了響水鎮、加茂鎮等其他9個鄉鎮,45名鄉鎮文藝骨干跟著老師的示范,也實時學到了拉丁舞的基本動作。
“保亭縣位于海南省南部內陸五指山南麓,整體處于丘陵、高山地帶,對于那些在高地、林地散居的群眾,固定的文化設施無法覆蓋。交通不便也為流動服務的開展帶來困難。”吳凌云說,我們就“反彈琵琶”,將數字設施、遠程服務納入了工作重點,“目前最大的成果是建起了以縣文化館為總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為分館,數字化‘中央課堂’為核心的基層文化藝術服務體系,全縣鄉鎮文化站與縣文化館能互聯互通、同步開展藝術培訓輔導。”
現年40歲的黃春連是響水鎮的舞蹈骨干,組織了30多個村民的舞蹈隊。“之前學習新舞蹈必須跑到縣文化館,一來一回還是比較折騰。現在只用到鎮里文化站,就能同步向縣文化館老師學習,真是很方便。比起在網上學,縣里的老師更熟悉,指導也更有針對性。”黃春連經常來參加遠程培訓,學習黎族、苗族舞蹈和廣場舞,然后將學到的東西再教給更多村民。
“原來老師下鄉輔導可謂‘跑斷腿’,還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人力、交通等成本。村民都來縣里培訓,成本一算也不小。”縣文化館館長黃呈說,“現在組織培訓,我們基本只需要線上線下各渠道發布培訓信息就行。極大地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
但是,由于貧困地區網絡帶寬等基礎設施落后,給“中央課堂”的效能發揮帶來了一些限制。“網速有時候會出現問題,導致畫面傳輸的效果比較差。”響水鎮文化站文化管理員黃曉霜略有遺憾地說,“村民反映的更大問題是不能和老師進行實時溝通和互動,完全是你教我學的單向傳輸。這實際上讓培訓不是特別有效,尤其對于缺乏文藝基礎的普通村民來講,學起來就太難了。”
保亭縣文體局通過政府購買,由蘇州科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搭建“中央課堂”,公司技術副總監吳濤表示,“就像高速公路太窄,車多了容易堵車一樣。由于網速的限制,現在遠程培訓只能‘通’,但難以彼此互動。”
吳凌云說,下一步,期待國家繼續加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后的鞏固提升期扶持力度,“讓我們有能力協調各部門改善基礎設施,提升遠程課堂的效能,也讓我們把互聯網信息的服務手臂進一步向農村延伸。”
?
相關鏈接:
人民日報評"校園曝光秀恩愛":抽刀斷水水更流?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