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整合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水漫金山”不再是瓊中塹對村村民的煩心事——
漲退皆成景 塹對成“錢堆”
2017年5月,塹對村新貌。海南日報記者陳元才通訊員朱德權秦海靈攝
-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小妹,你又來了,這次可不能坐船捕魚了,但抓草蜢,撿河石,摘玉米,隨你挑!”上周末,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平鎮塹對村“敬新農家樂”的老板王敬新,帶著來自海口的回頭客李女士,觀賞“春夏的草原”。
“真是太神奇了,你說得果然沒錯,這次‘秋冬的海’居然不見了!”喜歡鄉村自駕游的李女士,站在塹對村的景觀棧道前,回想著那條波瀾不驚的“海”。原來,處在萬泉河源頭的塹對村,每到秋冬季節,南隊、北隊村小組一排排雙層洋房前的綠地就會因漲水成為一幅“水墨長卷”。
“上次她到我家的農家樂吃飯,我就講了這個事,她半信半疑,還要跟我打賭。”王敬新笑著說,過去,“水漫金山”是煩惱,愁壞了村民,沒想到現在卻成為“奇景”,吸引了大批游客。
如今,“春夏的草原,秋冬的海”,已成為塹對村村民人人都會的“富美鄉村”推介詞。
“這句話啊,是塹對村的幫扶干部想出來的,還是他們有水平,村民能端起‘旅游飯’,也要感謝他們。”王敬新說,塹對村一直是大家眼中的世外桃源,卻有兩層含義:一是美景如畫,二是難進出!
進入塹對村,乘坡河是必經之路,而河上只有一座建于1992年的漫水橋,每逢雨季來臨,河水暴漲,道路被完全中斷。“這樣的村子,當地人時常出不去,外來游客更不愿意進來。”他說。
“多年來,它無數次成為‘攔路虎’,修大橋,是全村人的夢想。”對于告別漫水橋,王敬新很期待。要想改善貧困村的窘境,的確要先打通“水路”,作為省委辦公廳的定點幫扶村莊,塹對村開始走上蝶變之路。
2016年3月,在省委辦公廳的協調推動下,乘坡二橋正式開工,工程總造價1130萬元,經過一年多的施工建設,如今,百米大橋橫貫兩岸,已實現功能性通車。
“橋通了,外地游客可以自駕車進入塹對村,大家都開玩笑說,‘塹對村’會變成‘錢堆村’。”王敬新歡喜地說,是這座橋,改變了村民的生活。
“塹對村自然風光如畫,且春夏與秋冬的風景迥然不同,根據這一特色,村里多方整合資源,引導村民,開始發展鄉村旅游業。”塹對村駐村第一書記馮江濤說,像王敬新一樣的“致富帶頭人”,很快就嘗到了香噴噴的“旅游扶貧飯”。
5月25日一大早,王敬新就拎著小簍來到屋后菜地,為自家開辦的農家樂準備一天所需的食材。“上周末接待了5桌客人,端午節臨近,又要迎來鄉村游小高峰了。”嘴角滿是笑意的王敬新說,農家樂去年7月開門迎客至今,營業額累計達到4萬多元。
“魚是河里抓的,雞是自家養的,雷公根是山上挖的,都是原汁原味的‘土’菜。坐在家里就能掙錢,以前哪敢想?”王敬新坦言。
眼看著15間民宿在村里齊刷刷開門迎客,王敬新很是“眼紅”、著急。
“下一步,把我家的空余房間改造成民宿,又能增加一份收入。”王敬新說,下水捕魚、上山采檳榔、體驗土灶燒飯,塹村村村民用最原生態的方式向游客伸出“橄欖枝”。
過去,一場暴雨就“與世隔絕”的塹對村,如今充滿了致富商機。“‘水漫金山’不再是一個可怕的詞語,歡迎遠方的客人到村里欣賞‘春夏的草原,秋冬的海。”王敬新推介起“家鄉美”,充滿自信。(本報營根5月25日電)
?
?
相關鏈接:
紀律審查工作滯后 瓊中10個鄉鎮紀委書記被約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