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廣靈縣壺泉鎮趙莊村再也找不到閑人。蓋豬舍、建大棚,全村有技術的泥瓦匠、電焊工,以及沒有技術有苦力的村民都在村里的循環高效種養殖園區打工干活。
荒禿禿的石頭山下,占地27畝的10個反季節蔬菜大棚,鋼架龍骨已經搭建完成,反襯在烈日下,有些刺眼,但也壯觀。而北邊與之相鄰的是年出欄3000頭肉豬的養殖圈舍,雖只是剛做完基礎,但占地20多畝的規模,已經有了不小的氣勢,看了還是讓人心熱。在這樣的場面中,除了干活的人,村里沒事的婦女、老人、小孩,每天都會光顧。村黨支部書記趙軍說,這是全村人的事情,寄托著每一戶村民脫貧致富的希望!
43歲的村民趙多品,每天早上5點多就開著自家的農用車去距離本村10多公里外的磚廠拉磚了。靠著自家的農用車拉磚、拉水泥和拉石子,他每天要往返四五趟,一趟能掙100多元。
“車是去年政府扶持貸款買的。平時跑運輸的活兒也不少,家里還種著5畝地,日子本來還算過得去,就是兩個孩子上學和買車的貸款,負擔重了些,我也成了村里的貧困戶。”5月21日,在園區工地上,趙多品一邊卸著磚,一邊和記者聊了起來。
談到這些天的收入,趙多品停下手中的活兒,從駕駛室里取出一個小本子,上面記著每天出車的趟數和自己加油、修車、吃飯等開銷。看著他嘴里念念叨叨的計算,趙軍調侃道:“最少純掙4000多吧,還用算?等園區建成后,送菜、送豬的營生都是你的,再讓你媳婦在大棚打工,你家今年不脫貧也不行了!”
趙莊村是一個有著500多人的貧困村,在一系列扶貧政策和措施的幫扶下,靠發展種養殖產業,今年全村只剩下78名貧困人口。“正是本村這78名貧困人口,加上本鎮白家墳、澗西兩個村的300多貧困人口,今年鎮里才敢讓我們搞這樣的富民大產業。”趙軍告訴記者,村里的這個循環高效種養殖園區項目,正式注冊的名稱叫廣靈帶豐農牧有限責任公司,是由3個村的貧困戶合股注資成立的,400萬的股金是國家下撥的資產收益扶貧項目資金。按照合同約定,這些貧困人口除務工收入外,每年還有8%的股金分紅收益。
國家的扶貧政策好,縣里和鎮里把這個富民產業放在趙莊,受益的不只是3個村的貧困戶。豬場打工、承包大棚,圍繞這個產業,村民的致富門路有了。
本報記者 趙志成 本報通訊員 任 軍
?
相關鏈接:
村里修了條更寬的路(砥礪奮進的五年·駐村蹲點話脫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