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近日在北京、廣東、浙江、湖北、天津等多地采訪發現,曾經風行的“半份菜”悄然消失,被明令禁止的餐飲最低消費依然實行。此外,婚喪嫁娶的宴席浪費依然嚴重,而一些政府機關、大學和私企食堂,成為“舌尖浪費”的重災區。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然而,由于愛好面子,請客吃飯鋪張浪費的“國人式剩宴”可謂我方唱罷你登場。舌尖上的浪費多么嚴重,且看一組數據。據統計,目前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這個數據還只是國家提倡“光盤行動”、崇尚節儉幾年后的呈現,推及以往可想而知。
餐桌文明是人類文明的縮影,傳承了人類自古以來文明有禮、節儉惜福、珍愛糧食的優良傳統,更是現代文明遞進、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尺。正因如此,十八大以來,在黨風政風的帶動下,一股節儉之風吹遍了神州大地,“光盤行動”也成了婦孺皆知的高頻詞匯。從國家到省市,出臺了許多規定,各行各業也都發出了諸多倡議,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讓節儉的理念真正植根于廣大群眾心中。
然而,正如新聞中所述,餐館菜單中,供應分量減半的“半份菜”,或比半份菜量稍多的例份菜,讓顧客吃好不浪費,本來是餐飲行業推廣“光盤行動”的有效探索。2013年1月,武漢市15家餐飲企業就響應“光盤行動”推廣“N減1點菜法”、半份菜等就餐方式的集體倡議。但是時過境遷,武漢這樣的“半份菜”在一些餐館已經絕跡。而之所以絕跡的原因主要是受餐飲行業整體轉型,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的影響,做半份菜或例份菜,制作、綜合成本相對于整份菜并沒減少,反而還得增加餐盤使用量與餐廳服務次數,因此很難有效推廣。
之前風風火火、顏值很高的“半份菜”作為光盤行動的“招牌菜”,卻在3年之后“折戟沉沙”,原因耐人尋味。而之前《人民日報》春節期間刊發的文章也指出,一些地方出現浪費回潮現象,特別是餐飲企業設置了價格不低的“最低消費”更是讓“光盤行動”遭遇了“天敵”;在自助餐廳,客人拿過多食物卻吃不完的現象非常普遍,尷尬的則是餐廳缺乏對顧客浪費行為的有效約束手段。
曾幾何時,當人們看到“光盤行動”取得一定成果時,主要是通過制度力量約束公款吃喝的浪費。可見,想要杜絕舌尖上的浪費,讓“光盤行動”不再成四處受氣的“小媳婦”,持續唱響“四季歌”需要各方的精準發力,否則“光盤行動”就難以行穩致遠。不可否認,餐飲行業屬于完全競爭的市場,是否提供半份或例份菜取決于餐廳自身,但政府管理部門要充分發揮餐飲協會等行業組織的作用,通過協會督促、自我約束等方式,引導餐飲企業提供合理分量的飯菜,這是其一。
其二,餐飲行業設置最低消費額度的行為,不僅造成食物浪費,還可能侵害消費者權益。2014年10月,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出臺的《餐飲業經營管理辦法(試行)》就明確規定,禁止餐飲經營者設置最低消費,違規將面臨最高3萬元罰款,這就需要行業監管部門俯下身子督促檢查,遏制設置最低消費這樣的違規行為。
其三,餐飲企業要將推行“光盤行動”作為自身的職責,提醒剩餐者打包并提供環保餐盒,采用現金抵扣獎勵優惠券或飲料鼓勵消費者“吃不了兜著走”。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消費者更應該成為“光盤行動”的主角,雖然“舌尖上的浪費”屬于個人行為,“光盤行動”并不具備法律上的約束效力,但每一個消費者更應該擺脫“排場”“面子”的糾結,對自己的每一次餐飲消費“量身定制”,讓餐飲文明真正成為自己的習慣,而這不僅需要消費者的自省,還需要全社會形成節儉文明消費的氛圍。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