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30日電(記者王菲)看斑斕的絲線在指尖翻飛,讓靈動的牡丹躍然絨布之上——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一處農家小院內,十多位身穿精美繡衣的婦女,伴著初夏柔和靜謐的晨光在繡架上創作,間或傳出哈薩克語或維吾爾語的低聲交流。
小院的主人叫錢美榮,一位立志讓“疆繡”走向世界的“繡娘”。出生在中原地區的錢美榮,受家庭影響自小便習得一手刺繡本領,后來輾轉到邊疆創業。她深入農牧區,將當地少數民族刺繡的精華與全國各大繡派特色結合進行創作。憑著一針一線,錢美榮不僅將“疆繡”的品牌推向全國乃至中亞,也讓跟她學刺繡的各族姐妹成為創業能人。經錢美榮培訓的上萬名各族“繡娘”中,已有4人獲得“新疆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還有不少人在農村創業,光合作社就成立了四五十個。
受游牧生活方式影響,哈薩克族婦女善于用色澤濃烈的刺繡品裝點一座座逐水草而搭建的潔白氈房。為求保暖與耐用,繡品材質多采用厚重的羊毛氈,所用繡線也是就地取材的羊毛線。而如今,越來越多定居生活的哈薩克族牧民更青睞于輕薄柔軟、易于清洗的布料和繡品。
阿勒泰地區青河縣的巴合提江·馬那提說:“我和姐妹們在不丟棄本民族刺繡特色的前提下,將錢老師教的針法和技巧融入其中,設計出顏色更加雅致豐富、時尚漂亮的民族刺繡家居用品,深得國內外顧客喜愛,有的還賣到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
來自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蒙古族婦女郎才,是家中第三代學習刺繡的女子。今年在廣州召開的第52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上,她憑借一件手工刺繡的蒙古族新娘禮服作品,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頒發的2017年“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郎才說:“通過錢老師的指導并與其他民族的姐妹交流學習,我做出的繡品更時尚精美,更受年輕人歡迎。”
在少數民族傳統刺繡中融入中國四大名繡技法,并非易事,而錢美榮和各族“繡娘”多年來一直堅持在秉承傳統中推陳出新,在保持特色中尋求融合。
?
?
相關鏈接:
2016年北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增長29.3%?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