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網貸天眼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5日,行業累計問題平臺數已達3169家,行業洗牌繼續加劇。事實上,近年來隨著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一系列風險問題加速暴露。“市場上甚至出現了許多打著數字普惠金融的旗號,借助互聯網從事非法集資等違法活動。”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焦瑾璞近日表示。
焦瑾璞認為,當下很多平臺跑路頻繁,消費者權益難保障;信息安全風險日益突出,用戶信息泄露、丟失、被截取、被篡改等案件時有發生,消費者個人隱私、資金安全已受侵犯;加之現在互聯網金融企業都是全國性的,產品覆蓋面廣,風險普遍較高。
目前來看,由于普惠金融跨界特征明顯、金融模式眾多、創新速度過快,仍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由于現在是分業監管體制,互聯網金融一出現,金融混業經營格局錯配,導致監管主體職責不明確。以前說的‘誰生的孩子誰抱’,現在不知道是‘誰生的孩子’。”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說道。
此外,普惠金融的發展也面臨著法律體系滯后的問題。“在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中,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之間界限不明顯,因此傳統牌照制度下的機構監管方法并不適用,因此更需要行為監管。”李東榮說道。
對于數字普惠金融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問題,李東榮認為,應加大公共部門、社會資本等多元化投入,進一步完善支付清算、信息通訊等基礎設施體系,使普惠金融服務能夠更加安全、可信、低成本地擴展到更廣泛的區域和群體。
“此外,要依法使用傳統銀行信貸數據以及電子商務、公共繳費、網絡金融交易等新型數據,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體系,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統計和監測評估體系的建設,實施動態監測與跟蹤分析,加快數字普惠金融的標準體系建設,提高普惠金融在服務要素、信息安全、隱私保護、產品定價、合同文本、合格投資者認定等方面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李東榮說道。
總體看來,在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過程中,應該研究推動包括政策、制度、技術等在內的一攬子系統性普惠金融解決方案。尤其對于數字普惠金融的風險治理體系方面,李東榮特別提及,應建立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的行為監管、審慎監管和市場準入體系,利用數字技術來改進監管的流程和能力,探索針對數字普惠金融的區域試點、產品實驗、壓力測試等創新管理機制,使創新帶來的風險始終處于可管、可控的范圍。
?
?
相關鏈接:
一線城市悉數推出網貸監管細則 實行穿透式監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