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級貧困縣甘肅清水縣山門鎮剛剛迎來一個“全民購物”的集市。作為集市上為數不多的傳統手藝人,73歲的王三義利用采自山林的樹枝、藤條等精心編織成的背簍、籮筐等農具,沿街擺成長長的攤位,等待顧客上門。
群山環抱的山門鎮“物流不暢”,定期集市依然是當地添置生產生活用品的重要渠道。
相比備受青睞的周邊攤位出自工廠流水線上的生產生活用品,王三義的傳統手工制品顯得有些“落寞”,唯有偶爾途經當地的一些游人對此頗為“稀罕”。
“現在干這行只圖個高興。”王三義告訴中新社記者,自己年輕那會兒,鄉鎮上沒有那么多工業品,不僅餐桌上的食物基本全靠“自己動手”,一些生產農具也多是自制,近些年工業制品越來越豐富,傳統的手工藝漸被取代。
“小時候周邊的手藝人很多,看著他們用鐵和木頭等做出的鐵鍬、鐮刀、木桶……這些神奇的變化感染了我,于是就學了這行。”王三義說,相比工廠里生產出的農具,大小樣式都比較統一,最主要是價格便宜,傳統手工制品沒什么“競爭力”,大兒子跟著學了幾年看賺不了錢,就跑外面打工去了。
王三義介紹說,農具編織過程極為復雜,要跑很遠的路去山里挑選材料,回家水浸后需一口氣編完,有時坐下來就是大半天,但出售的價格也就每只10元(人民幣,下同)到60元不等,一年下來賺個兩三千元,很多手藝人覺得不劃算,就轉行從事一些收入回報更可觀的事情。
而在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萂村一座白族院落里,白族老人段玄金花坐在門廊下剪紙。
“過去一下雨,女人們就聚在一起剪紙、繡花。”88歲的段玄金花是大理州級白族剪紙藝術傳承人。她年輕時,白天種田,晚上在煤油燈昏黃的燈光下剪紙、繡花、做衣。因為手藝好,訂花樣的人多,做衣服的人更多,經常做到天亮。
“那時候村里的女人都穿白族服裝,全靠手工做,所以剪紙花樣的用量也大。”段玄金花說,她做過的衣服可以用車計算,剪紙已經多到無法衡量。靠著這門手藝,家里的生活一直比別家好過些。
隨著年輕人外出打工,見識了外面的世界,也習慣了外界的穿著習慣,現在村里穿白族傳統服飾的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
“原來村里有兩個女娃跟我學剪紙,單純出于愛好,并不能養家。”段玄金花拿起了一條長一米左右的圍腰花樣念叨著,“這個圖樣要剪一個小時,能賣幾塊錢呢?”
如今,段玄金花依然堅持剪紙、刺繡,像佩戴心愛的飾品一樣,她的右手中指始終戴著頂針,但她“不知道這剪紙還能不能傳下去”。
“很想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令王三義感到欣慰的是,他編織的東西讓城里來的游客愛不釋手,還有一些城里人經人介紹,跑到家里來參觀選購。如果當地規劃的旅游景區過幾年發展起來,傳統手藝有望傳承下去。(完)
?
?
相關鏈接:
產業扶貧助力脫貧不返貧——甘肅定西一個貧困村的脫貧實踐?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