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應當處處留心自己的行為是否環保,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否量入為出和節約,只有達到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標準的行為,才被視為具有綠色情商。
--------------------------------------------------
近日,貴州畢節市寨樂鎮村民發現鼠仲河內有大量魚蝦死亡,民警經過調查,抓獲嫌疑人龔某、宋某二人。鼠仲河因受到當地村民保護,加之此時又是禁漁期,河流的魚量相對較多。龔某與宋某看到河里經常有魚游動,就見“魚”眼開,兩人購買了25瓶甲氰菊酯農藥,將農藥倒入河內,導致河里出現魚類及水生物大面積死亡的現象。
用農藥毒殺河里的魚蝦,在投毒者看起來是一個相對輕松的捕獲魚蝦的方式,但是在多數人看來又是一件極其愚蠢的行為。這樣的捕殺不只是對生態的殺雞取卵,而且對下游的人畜都有危害。確切地講,是“綠色情商”的缺失。
人與環境相處的倫理和規則被視為除人與人相處之外的第七倫。這種倫理的認知和普及源遠流長,早就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孔子提倡“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既是一種對動物的愛護,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孝經》《禮記》記載:“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孟子·梁惠王上》同樣提出,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
到了今天,更有一些學者把智商和情商的概念應用到環保中,提出了“綠色情商”的概念,并認為這是衡量人們生態智慧高低的指標。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學者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在其《綠色情商》一書中,戈爾曼提出用四個標準來衡量人們的綠色情商:了解自己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是否過度、盲目消費;警惕自己購買的商品對環境、健康、社會的負面影響;關心并了解產品每個生產環節所消耗的資源和排放的有害物質。
也就是說,現代人應當處處留心自己的行為是否環保,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否量入為出和節約,只有達到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標準的行為,才被視為具有綠色情商。
投毒河流不只是毒殺大魚,也把幼魚和其他生物一概毒殺殆盡,是一種既與生態為敵,又危害他人的行為,是稍有環保常識和綠色理念的人都不會做的事。當然,問題也不在于當地民眾未受教化,因為當地村民也在保護鼠仲河。即便遠離現代文明,人類在骨子內仍然可以有天然的綠色情商。
這也說明,毒殺河流的魚蝦只是個別人的行為,少數人沒有珍惜和保護環境的意識。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借助現代工業技術,極少的綠色情商低下者可以制造巨大的危機。要解決這個問題,首要的是,提升每一位公民的綠色情商。
?
?
相關鏈接:
【治國理政新實踐·貴州篇】貴州息烽:訂單農業 “定”了返鄉游子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