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麗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助海口村莊華麗蝶變
暢游文化古村 留住濃濃鄉愁
美麗鄉村瑤城村一角。
瑤城村干凈整潔的村道。
村道變寬了,村莊變美了,村民吃上了“旅游飯”變富了……
近年來,隨著我市文明生態村建設工作的加速推進,一個個沉寂多時的村莊也迎來了一輪華麗蝶變,成為一個個值得借鑒的美麗鄉村“樣本”;無論是村民,還是訪客、游客,大家在美麗鄉村建設的藍圖中,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
秀英昌道村 火山古村煥發生機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近日,一走進秀英區石山鎮昌道村,宣傳欄、宣傳畫、標語等宣傳載體遍地開花,或點綴在村道閭巷,或融入村容村貌,與熱帶景觀和火山風情相得益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村規民約等內容時不時就映入村民和游客的眼簾。
在這個昌道嶺下的村子里,每一個漂亮的農家庭院,就是一個美麗的花園。小巷曲徑通幽,戶戶相連,行走村莊,樹蔭蔽日,涼爽怡人。火山石板鋪設的村道兩邊火山石壘的石墻上爬滿綠色藤蔓,農家庭院里的花梨樹吐出新枝,極目遠眺,昌道嶺盡收眼底,如一道綠色的屏障環抱村莊。而擺放在村道兩側的石墨石臼等石器,訴說著這個火山古村落的古老。昌道村村民小組組長王漢國說,全村112戶共500多人,目前村里已邀請專業設計公司對村莊進行整體設計規劃,升級改造村容村貌,更好地保存火山古村本色,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昌道村是秀英區結合全域旅游建設,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范基地、文明生態村示范基地的一個縮影。據介紹,秀英區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整合各類資源,強化基礎建設,完善文化設施,美化綠化村莊,提升鄉風文明,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和諧發展。
美蘭瑤城村 民俗融合生態文明
瑤池中紅花結碩果,城郭外綠水伴青山。
瑤城村隸屬于美蘭區演豐鎮演東村委會,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系明代從府城遷移而來,全村以符姓為主,是海南省有名的革命老區村莊,全村土地面積(含村莊)3500畝,共有360戶,現有總人口1400余人。
據村干部符圣寶介紹,自2015年8月以來,按照瓊北民居特色,瑤城村以深灰加白色為主對村莊房屋進行立面改造,實現村莊巷道整潔、環境文明、綠色低碳的村貌;挖掘和弘揚本村習俗,“關月娘”、瓊劇、文明過公期等民俗文化,挖掘舊時農村最常見農業生產工具、石頭榨甘蔗和石磨,傳承傳統農耕文化。與此同時,全村還充分挖掘符氏文化,修建符氏宗祠,全面展示始祖符渚公、符氏來歷、發展歷程、名人軼事和宗族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形成鄉土文化和現代文明融合發展的文化紐帶,凝聚有利于農村社區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創新活力。
“在傳承鄉村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全村還十分注重加強文化陣地建設,”符圣寶介紹,全村還打造“清風廊”“文創廊”等宣傳陣地,通過建立志愿者隊伍,開展評定鄉賢等活動,發動全體村民積極學習模范,提升文明素質,共建和諧家園。
值得一提的是,全村還通過開展“好媳婦”“好公婆”“好妯娌”等一系列的評比活動,做到每月一評比,每季度一獎勵;打造愛心平臺,成立老年人照料中心黨員志愿服務隊,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務;舉辦“兒童成長課堂”,為放學后的孩子提供看管服務,定期開展文藝課程和傳統文化禮儀等課程,豐富孩童們的課余生活。
龍華文山村 宋朝古村記得鄉愁
五百多年的宗祠,幾口苔跡猶在的古井,一條條磨得發亮的石道,猶如文字的一筆一劃,正在娓娓講述著文山村的歷史文化……
位于龍華區新坡鎮的文山村,是一座宋朝古村,也是古瓊州四大文化名村之一,這里走出過無數進士舉人。文山村曾叫員山村,據說因為一位巡撫巡視到此的時候,村里竟有上百文人身穿官服迎接,瞠目結舌的他,感嘆這個村子真是“文山”。
文山村有2000多戶,其中99%都姓周。據一些民間學者考證,文山村是海南周姓的發源地。這座歷史悠久的古村,如今在美麗鄉村建設道路上,正悄悄地發生著可喜的變化。三面環水的村莊環境變得漂亮整潔,入村的小橋也重新修建成了水泥橋,大貨車都可以通過,整個村子重新鋪設幾百米的硬化路面,徹底解決了老百姓的出行問題。而村口修建寬闊的文化廣場,更是成了村民們喜歡的去處。
據村干部介紹,村里的路燈,是村子和政府一起合作安裝的太陽能路燈,白天蓄電,晚上照明,既環保,又省心省力,隨著道路鋪設完工、水電網氣四通,村民們的生活方便了許多。不難看出,美麗鄉村建設改善了大家生活質量的同時,村民們盼著,在下一步的建設中這些古跡能夠繼續得到專業人士的保護與修復,讓那段歷史的一物一跡成為文山村最為寶貴的一筆財富,也讓文山村的子子孫孫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
瓊山龍鱗村 住湖景房吃“旅游飯”
外圍是一片片茂密的樹林,一走進村莊,迎面而來的就是一片開闊的湖面,岸邊椰樹婆娑,五顏六色的路邊小野花向陽綻放著……
一走進瓊山區三門坡鎮的龍鱗村,大多游客不禁發出了“世外桃源”感慨,更為這個美麗鄉村增添了幾分魅力和吸引力。村莊就坐落在湖的北岸,農舍被檳榔樹映襯著,村莊被橡膠樹林包圍著,路邊是一排排蔥蔥郁郁的灌木,爭相簇擁著這個村莊。
龍鱗村的農舍建設很有講究,每個家族的房屋都從水邊向上面的山坡上依次呈輻射狀排列,少的四排五排,多的八至十排。所有房屋中間都有穿堂對開門,這樣,不管有多少排房子,自上朝下,站在自家房子中,通過中間穿堂通道,大多能看到湖中的風景,因此村民都說自家的房子是湖景房。
龍鱗村休閑農家樂專業合作社是龍鱗村鄉村游的運作機構,村里幾乎每戶人家都有社員,每個社員用1000元現金入股,村里旅游項目由合作社統一管理,游客來了不管住誰家,誰家都要上交20%房租給合作社做公積金,住宿接待由每家負責。游客用餐必須統一到合作社食堂,這樣也是為了飲食安全。采摘的收入歸社員自己所有,但餐飲、娛樂、釣魚、游船、騎車等收入都歸合作社。
據村干部介紹,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升級,再加上文明生態村建設的不斷完善,來龍鱗村的游客逐年增多,村民們在常規的種植橡膠、胡椒、荔枝、菠蘿蜜等農產品的基礎上,在合作社的引導與鼓勵下,衍生發展了民宿、農家樂等鄉村游項目,吃上了“旅游飯”,每逢節假日和周末,家家戶戶的鄉村游“入賬”都十分可觀。
?
?
相關鏈接:
海南47個村莊躋身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獲1.41億國家保護資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