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青海格爾木6月8日電 題:長江源16年生態環境的變遷
作者 孫睿
“十幾年前,長江源沱沱河唐古拉山鎮上的垃圾都堆放在房屋前后或者馬路邊,大風一刮,垃圾‘漫天飛舞’隨處可見……”46歲的郭東風是土生土長在沱沱河畔的居民,8日,他一邊回憶著十幾年前的長江源,一邊欣慰的對中新社記者說,“現如今,牧民們能主動撿拾垃圾,環境和以前大不一樣。”
“那時候,我們在可可西里索南達杰保護站保護藏羚羊時,發現除了盜獵外,青藏公路沿線垃圾也會對藏羚羊的生命造成威脅,為此我們決定以青藏公路重要中繼站唐古拉山鎮為起點,動員大家撿拾垃圾,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藏羚羊。”中國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江河(以下簡稱“綠色江河”)會長楊欣說。
據統計,地處長江源的唐古拉山鎮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該鎮每年產生的不可回收垃圾近80噸,可降解垃圾70多噸,對當地脆弱的生態有很大的影響。
200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駐扎在可可西里索南達杰保護站的綠色江河志愿者來到唐古拉山鎮,與當地學生一起成立長江第一小衛隊,讓孩子們撿拾垃圾,并動員當地部隊官兵、青藏鐵路建設者以及當地政府官員一起參加,幫助他們樹立生態環保意識,那是當地人在沱沱河畔第一次撿拾垃圾。
當年的第一小衛隊小隊長俄周多杰如今已成為唐古拉山鎮林業派出所的一名干警,“每逢周末,我還會組織大家去撿拾鎮上的垃圾,至今已連續搞了16年,我也是土生土長的人,我不希望我的家鄉被這些垃圾糟蹋掉或污染掉。”
努日卓瑪也是當年長江小衛隊的隊員,如今是長江源區鬧日巴村的婦女主任助理,“我認為提高婦女和孩子的環境保護意識十分重要。所以每次搞環保活動,我都會把自己的孩子帶來了,讓他從小耳聞目染,培養環保意識,學習環保知識。讓環保意識在長江源人心里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16年的堅持,讓曾經垃圾遍地的長江源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動員當地牧民撿拾垃圾的同時,唐古拉山鎮還于2012年推出“垃圾換食品”項目,鼓勵當地牧民撿拾塑料瓶、金屬罐,而后由長江源水生態保護站上的志愿者將回收的垃圾進行分類、打包,并動員自駕車游客帶至400公里外的格爾木市。
“‘帶走一袋垃圾’項目實施以來,得了當地牧民的支持,現在鎮上的牧民環保意識增強了,都愿意參與撿拾垃圾,唐古拉山鎮的垃圾少多了。”唐古拉山鎮鎮長尕措拉姆表示,青藏線的綠色驛站也即將運轉,唐古拉鎮即將建成生態小鎮,垃圾回收將常態化,垃圾將不會再落地。我們希望長江沿線所有鄉鎮行動起來,讓長江“一江清水向東流”。
此外,為動員更多牧民保護長江源的生態環境,長江源區還分別于今年除夕以及“六五”世界環境日當天成立了“班德山牧人生態保護小組”和“通天河牧民生態保護小組”,生態小組會不定期在各家的草場巡護,清理以及分類撿拾到的垃圾,并將不能降解的垃圾運至青藏公路邊的保護站或綠色驛站進行有效的處置,使草原上看不到外來垃圾。
“我希望我們家可以作一個榜樣,并影響更多的家庭,組建更多的生態小組。這樣保護的效果更好,保護的區域也會越來越大。”班德山牧人生態保護小組組長布扎西說。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源“牧人生態保護小組”自2017年除夕成立以來,已運輸近4000個飲料瓶到長江源水生態保護站,使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完)
?
?
相關鏈接:
迪麗熱巴大學素顏照畫面曝光 整沒整一眼就知道?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