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6月5日電 題:“我要上全運”,“上”出業余專業互融互通新氣象
新華社記者李華梁
第十三屆全運會群眾比賽項目太極拳預賽暨2017年太極拳健康工程系列活動太極拳公開賽(都江堰賽區)5日下午在都江堰飛龍體育館“收勢”。雖僅是預賽,但群眾比賽項目甫一亮相便聚集大量人氣,專業和業余兩個領域所展現出的互融互通的新氣象令人印象深刻。
增設群眾比賽項目是第十三屆全運會的一大特色和創新,太極拳、馬拉松、輪滑等19個普及和覆蓋面廣、群眾喜聞樂見的項目被納入全運會群眾比賽項目,普通人也可以在全運會的舞臺上一展身手。
印象中太極拳的習練者多為中老年人,但都江堰的賽場上也出現了不少其他年齡段的選手。成都太極會館代表隊的“娃娃兵”在5日下午規定組24式太極拳集體項目的比賽中特別顯眼。“別說是孩子了,對于我來說能參與到這樣高規格的比賽也是非常難得的經歷”,該代表隊教練劉宇杰說,“大多數孩子場上的表現都要好于平時訓練,高規格的比賽倒逼孩子們去調整出最好的狀態。”
參賽選手中不少也曾參加過業余比賽,但此間走下賽場后坦言專業的比賽呈現出的是很不一樣的感覺,帶著學習的心態參賽,不管最后名次如何,能站在這樣的賽場上就已感到非常振奮和光榮。
本次比賽仲裁委員會主任溫佐惠說:“太極拳本身有很好的群眾基礎,通過專業比賽,對普及可以有進一步的推動,畢竟能來這里參加比賽的都是骨干、高手,他們賽罷回去后勢必會影響更多的人。”
溫佐惠表示,業余愛好者中,在對太極拳套路掌握的質量上,客觀來說是存在差異的。有的業余愛好者自己習練時,可能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就行了,不會很注重動作的規范性。“但上了專業賽場,就不得不注重動作的質量、身體的穩定,不然裁判是要扣分的,這樣一來業余愛好者的動作質量、規范都會有提高,”她說。
與此同時,一些民間高手“練家”也會給業內人士啟發。“這次比賽有些選手的拳勢、拳架,甚至比專業選手更精通,有些動作會讓人眼前一亮,只不過可能因為身體條件,不適合做專業選手。通過這樣的比賽,專業和業余兩個領域加強了聯系,兩者可以互通互融,相互促進。”成都市武術跆拳道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劉志鋼說。
“比賽也提醒我們去思考,”劉志剛說,“如何更好地完善太極拳的競賽體系,業余和專業之間,有什么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未來兩者如何進一步地融合發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