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互聯網農業小鎮團隊教技術、找門路,南嶺村村民楊林森學上網用電商
這位“觸網”農民有點“潮”
昌江農民楊林森在學習打包檸檬。 (資料照片)
-記者孫慧
“說起‘互聯網+農產品’,我們也熟悉,可這農產品是怎么賣出去,這在以前還真的不懂。”昌江黎族自治縣十月田鎮南嶺村村民楊林森對記者說,可最近村里那50畝檸檬通過電商賣出去后,他終于明白了農產品是如何通過網絡銷售出去。
南嶺村是十月田鎮的一個移民村,鄉親勤勞肯干,開辟了很多土地種植橡膠,靠割膠蓋房買車,送孩子進城讀書。
近幾年來,橡膠價格下跌,橡膠樹也逐漸老化,南嶺村的村民們收入也降低了不少。楊林森家也一樣收入不景氣,想來想去,楊林森就聯合村里幾個要好的親戚,一起外出找轉型致富的門路。“我們去了儋州、東方,還去了東線幾個市縣,就想看看別的農民都在種啥、賣啥,能不能掙錢。”
轉了幾個市縣后,楊林森看好了檸檬。檸檬耐旱喜溫,地里還可以套種別的莊稼。2016年8月,下定主意的楊林森和村里其他8位村民組成了一個合作社,拼湊出50畝土地種上了檸檬。
今年5月,50畝檸檬樹樹頭上掛滿了果實。沉甸甸的果實也“壓”在了楊林森的心上。“我們周邊的人沒有吃檸檬的習慣,也找不到老板上門收購,這檸檬咋賣出去?”著急的楊林森也想學做微商,通過互聯網找銷售渠道,可效果不理想。
5月22日,一支正在參與十月田互聯網農業小鎮運營建設的創業團隊來到了南嶺村,給村民做農村電子商務培訓。聽完了電子商務培訓課,楊林森把自己的苦惱告訴了培訓老師李志鵬。李志鵬決定,給南嶺村的村民們上一堂電商實踐課,通過電商平臺幫助楊林森把那50畝檸檬果賣出去。
李志鵬的團隊通過淘寶、微信公眾號等電商平臺為楊林森拉到了202件訂單。
楊林森很高興,可他想不到難的還在后面。“這檸檬咋收,又用啥包裝,怎么送到賣家手中,這原來還有好多門路在里面。”
“檸檬的采摘是有一定要求的,不然會傷到枝條影響下一茬生長,采下來的果實要為果品分級,不同果品不同價格,才能賣出效益,果實的包裝也要裝好,不然會磨損果皮影響品質……”經過了幾天的實踐操作后,楊林森終于弄明白了一個檸檬從田間運送到賣家手里需要通過幾個環節,每個環節又是如何落實的。
“我們在十月田鎮走訪了好幾個村莊做調研,發現農民和渠們雖然有致富的愿望,可不懂產品是怎么包裝、營銷傳播、銷售,這些都是以后我們電商培訓課需要普及的技術知識。”李志鵬說。駐扎農村半年來,深刻感覺到農產品的生產問題大多是由市場道倒逼,如果農民能懂得用電商找到好銷路,就可以種好地,掙到錢。
在李志鵬的創業團隊帶領下,不到一個月時間,南嶺村50畝滯銷的檸檬全部通過電商渠道銷售出去,雖然目前錢款還沒打回來,可楊林森心里有了底:“這互聯網能把種的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去,咱得學習這互聯網知識。”
楊林森的“觸網”故事只是我省互聯網+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2015年起,我省開展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全省有10個鄉鎮開展互聯網進村入戶工程,舉辦農民電子商務培訓課、建設淘寶服務站點等等舉措,讓“一根線都看不見”的互聯網,拉近了千萬個楊林森與世界的距離,為我省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嘗到電商銷售的甜頭后,楊林森這幾天給家里裝上了無線寬帶,準備多通過互聯網學習電商和生產技術知識。“這電商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咱還得多學習,把技術都學好,以后村里還要繼續淘汰老化的橡膠樹,擴大種植檸檬或者別的農產品,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本報石碌6月10日電)
?
相關鏈接:
原始自然景觀——海南昌江棋子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