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波大海走向深藍”是2017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主題。那片大海、那波深藍,給予人類以豐盈饋贈的滋養,資予人類以無限可能的資源,還有需要人類倍加呵護的生態。“絳樹無花葉,非石亦非瓊。”根據這句詩來猜一海洋生物,你的答案會是什么?像樹枝卻不長花葉、像玉石又并非石頭,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首《詠珊瑚》勾勒出了這種生物的形態特征。除此之外,珊瑚還有不少特點:像植物卻是動物、在海里卻喜光照、最常見也最珍貴……
“珊瑚礁是許多海洋生物的‘家’。”有專家表示,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貴的生態系統之一。在自然氣候變化、人類活動擴張、珊瑚礁等海洋生態遭到破壞時,為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生態漁業等,海南瞄準加快建設海洋強省的目標,穩步推動海洋牧場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
熱海所的工作人員在移植珊瑚。
“珊瑚寶寶”浮翠鹿城
初夏時分,海南的灼灼烈日已讓人睜不開眼,但再毒辣的陽光遇水也成“繞指柔”。在三亞市鳳凰島周邊海域,灑在海面上的陽光隨波浪漾著晃著,透過淺海區清澈見底的海水,可以看見有的魚寶寶在歡快嬉鬧,有的魚寶寶則圍著幾個約5厘米長的“珊瑚寶寶”游來游去,像小鳥眷戀著綠樹。這些“珊瑚寶寶”非自然生成,而是由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的工作團隊經人工培育而得。
珊瑚礁,也稱作“海洋的熱帶雨林”。像陸地熱帶雨林里生活著百鳥百獸一樣,對于魚類、貝類、海星、海膽、海參、甲殼動物等許多海洋生物來說,珊瑚礁就是“家”,它們共生共存,構成了一個生物多樣性極高的生物群落和生物鏈。
熱海所所長陳宏說,珊瑚礁生態系統不僅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生活場所,還是個物種基因庫,是反映地球演變、海平面變化的指示物種,此外還為人類提供了可持續的食物來源。但隨著自然氣候的變化以及人類不當活動的擴張,許多海域的珊瑚數量在急劇銳減。“珊瑚減少,珊瑚礁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意味著海洋生物失去了‘家’,就會導致海洋生物鏈斷裂,生物多樣性下降,海洋生態平衡被打破;沒有了珊瑚礁的保護,海水侵蝕也會加劇。”
保護珊瑚刻不容緩,因此陳宏和團隊成員們進行人工培育珊瑚。“培育珊瑚一定要選擇好的生長環境,因為珊瑚對其生長環境的反應很敏感,水溫不能過高,要有一定的水流、適宜的鹽度和光照等。”陳宏說,珊瑚一旦扎根就幾乎不會再移動,被動地應付周圍環境的變化,因此珊瑚對海水水質和海域生態環境有較高的要求。
根據不同種類珊瑚的習性和生長規律,熱海所工作團隊通過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方式培育珊瑚苗,并用珊瑚核培育、嫁接等8種方式進行珊瑚移植,截至目前,已在三亞、陵水等海域人工培育了6萬株新生珊瑚個體。如今,不管是在培育水箱里還是淺海區,鹿角珊瑚、菊花珊瑚、柳珊瑚等各種珊瑚競相勃勃生長。
三亞市鳳凰島,熱海所的工作人員在查看培育水箱里的珊瑚生長情況。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