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凝聚力量 凡人善舉譜寫大愛
他們,讓椰城處處彌漫著溫情
秀英區團委工作人員看望老人。記者 黃一冰 攝
海口網6月12日消息(記者 陳小萍)道德,是一種力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海口,之所以讓人無限向往,不僅因為擁有美麗的風景,更在于彌漫大街小巷的溫暖人情。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是這些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事跡的集中體現。
“海口雷鋒”劉育峰、“老人們的女兒”李萍……這些道德模范,用自己的行動感召著社會,用自己的所為詮釋著道德的真諦,用自己的“凡人善舉” 踐行著社會的道德價值,他們以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充滿社會正能量、人間真善美的正氣之歌。
目前,海口市已開展五屆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共評出道德模范129名,其中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9名、海南省道德模范20名。
李萍:盡心盡力為“爸媽”盡孝
二十年如一日,她用女兒般的雙手,為老人帶去了關愛與溫暖;用天使般的愛心,為老人送去彌留之際的撫慰與尊嚴。為活著的人,她點亮了一盞心燈;為離世的人,她點亮了通往天堂之路的明燈。她,就是海口市孝老愛親道德模范、海口椰島之家老年公寓等敬老院院長李萍。
“回來啦!”李萍一踏進院子,掃地的老人蒙阿婆就笑著迎了上來,像迎接放學歸來的孩子一樣。李萍自然地迎上去,關切地拉起她的手問:“累不累?我來吧。”像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李萍負責的海口椰島之家老年公寓、大致坡敬老院、三門坡敬老院、演豐敬老院等敬老院加起來有250多名老人,她大多準確地知道名字以及老人各自的家庭背景、脾氣、喜好等。“哪個老人膝下有幾個兒女,分別做什么,隔多久探望一次,她都能說得上來。”三江敬老院護理人員吳淑銀絲毫不保留對李萍的敬佩。
敬老院里不少老人有些怪脾氣,經常讓工作人員和其他老人無可奈何。對付怪脾氣,李萍有招:“首先是耐心,其次就是投其所好,這需要對每個人有足夠的了解。”大致坡敬老院的黃阿公是一個十足的“怪人”,經常莫名其妙地發火,無論是誰的安撫或勸說都無濟于事,工作人員拿他很無奈,唯獨李萍可以“治”他。“你如果聽話,我們就都愛你。”簡單的一句話,足以讓黃阿公變得安分,奇怪的是,這句話只有從李萍的口中說出來才會起作用。“我只聽李萍的!”黃阿公像個任性而頑皮的孩子,態度堅決。
歲月像洪流一樣,李萍卻用涓涓細流般的熾暖之心,守護著敬老院里每一個需要她的蒼老身影。20年來,李萍照顧過的老人超過1800名,而這些老人,無論是作為家長、子女還是好友,李萍早已和他們血脈相連。
吳永贊:有一點光就發一點熱
他不是最有名氣的醫生,但他把患者放到了最高的位置;他不是從醫最久的醫生,但他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了患者身上。他就是道德模范、好醫生吳永贊。
“我初中快畢業時,鄰居老謝已上了半年的醫專,他建議我去考,我一下子就考上了。”那一年,吳永贊才18歲,開始在皮膚病門診上班,和麻風病人接觸,為他們治療。后來,吳永贊完成了大專學業,并在市級、省級、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24篇。1995年吳永贊退休時,獲得有著“醫學界最高榮譽之一”稱號的馬海德獎。
退休后,由于醫術高明,吳永贊被醫院返聘,又在崗位上工作了7年。2002年,吳永贊再次退休,回到家鄉長流鎮,那一年他69歲。為了方便鄰里鄉親,他開起了專治皮膚病的診所。
“4月20日,黃蓮妹(免)”“4月28日,高月英(免)、黃照南(免)”……幾本厚厚的筆記本,密密麻麻的病患名字,記錄了2002年至今吳永贊在家中治療的每一個病人。在這些病患名字后的收費記錄中,“免”字頻頻出現。“我開辦診所不是為了賺錢,只是想為更多的鄉民服務。如果是農村五保戶,我就象征性收兩塊錢。如果是老革命,我就不要他的錢。”在人生的暮年服務家鄉,是這位在業內享有好聲譽的皮膚病醫生的心愿。
吳永贊說,無論刮風下雨或節假日,每天早上8點半,他的診所會準時敞開大門,迎接四面八方來看病的鄉親,“還是那句話,只要身體還可以承受,我都會繼續看下去。人到暮年,有一點光,就發一點熱。”
劉育峰:堅持為人民服務
“‘雷鋒’叔叔,謝謝您”,當內向的孤兒小照說出這幾個字的那一刻,省級道德模范、“海口雷鋒”劉育峰由著淚水在眼眶打轉。
小照是龍華區龍泉鎮美定村委會玉東村人,十幾年前父親因病去世,母親離家出走,他和姐姐小金成了孤兒,靠親戚的接濟度日。2008年,小照姐弟的悲慘遭遇經報道后,引起了劉育峰的關注。從那以后,劉育峰成了小照家的常客,只要有時間,他都會開車去探望并帶去些生活用品。“小照有些內向,從不主動說話,那句謝謝讓我很感動,覺得付出再多也值得。”劉育峰告訴記者。
劉育峰堅持職業公益已有13年,志愿服務長達31年。他常年幫助四個特困家庭的7個小孩和5名殘疾病人。8小時外,辦公室變成義務診所,幫助求助者做康復理療,送醫又送藥。走進他在DC電腦城4樓的辦公室,最引人注目的是掛在白墻上的20多面鮮紅錦旗。這些錦旗的背后藏著的是一個個溫暖的故事,凝聚的是劉育峰與受助者之間真摯的幫扶之情。
因車禍癱瘓在床的陶玉亭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的妻子看到報紙上有關“海口雷鋒”的報道后,嘗試著打了一個電話。沒想到,劉育峰第二天就找上門去提供幫助,通過不厭其煩的開導,幫患者找回繼續生活的勇氣,還制定了數套治療方案。在劉育峰的幫助和鼓勵下,陶玉亭終于能拄著拐杖行走。
“醫生都判了我死刑,是劉育峰大哥每周兩次風雨無阻地幫助我理療,使我看到了希望。”陶玉亭將劉育峰的恩情記在了心里。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全國道德主題教育組織委員會副主任魏良鵬如此評價劉育峰:“‘海口雷鋒’是一個名片、是一個無形資產,是海口精神文明建設杰出的代表,學雷鋒真正做到了‘內化于心、外化于形’,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雷鋒精神。”
由于長期透支身體,劉育峰患上了腦梗、慢性胃炎等疾病,每年都要住院一次,“愛心不分大小,往往我們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能幫助別人。作為道德模范,只要身體還允許,我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
?
相關鏈接:
地下管廊建設承載海口“中國夢” 多項新工藝領跑全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