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共享單車”的快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便利。但是共享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一些需要研究的新問題,其中一個問題跟財產權有關系。
為了把這個問題討論清楚,我們需要引進一些概念。這里從兩個維度來討論分享經濟的產權問題:私產和公產。一些資源是屬于個人的,屬于家庭的,屬于某個團體的,其產權有排他性;有一些公共物品是共用品,大家一起使用,其產權具有不排他性。
從法律上把非共用品和共用品放在一起會出現四類象限:第一類法律上和技術上都排他的物品。比如,我的手機別人不能用,我不用的時候別人也不能用,因為有大量的私人信息在里頭。第二類法律上排他,技術上有可能不排他。比如,我的車我不開時,如果別人要用技術上是可以用的,這就有共享的可能性。第三類法律上不排他,技術上排他。比如,大學校園,大學是公辦大學,按道理說中國人都可以看,但是校園有一個容量,必須限定參觀人數,這屬于技術上排他。第四類法律與技術都不排他。比如百度百科,無數人貢獻,不斷往里加內容,所有人都可以分享,法律與技術都不排他。
我們討論共享經濟財產權問題的時候要做區分,有兩類排他性:一類是基于歷史、文化、傳統的原因,法律上規定是誰的,但對其他人不具有排他性;一類是物品本身使用和消費上是否排他。如果用這個四維空間來討論,那么與共享經濟有關的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第一象限的物品由于技術的變革變成第二象限。這是共享經濟的特點。比如這部車,以前的情況是別人不知道我什么時候不開車,我不開卻把它閑著,原因是想開的時候可以很方便。出現了可以轉化物品象限的信息技術后,這個技術知道我的車什么時候不開,誰需要;同時依賴技術形成一個信用系統,別人用這個車跟我一樣在乎它,等到我會議結束后我的車依然能回到這里。利用這樣的不排他性來進行交換,是所有共享經濟的重點。當然,如何從第一象限轉向第二象限,是共享經濟討論得非常熱烈的事情。
第二個重點,很多法律和技術上本來不排他的東西,其實技術上是排他的。比如交通擁堵的問題,無論是滴滴、摩拜,過了一個臨界點就變成了一個城市問題。如果共享太便宜、太方便,共享汽車會增加,自行車會增加,到一定臨界點后,不排他的公共道路就會變成第三象限的東西。很多公共政策的辯論焦點就遇到這個問題。
共享經濟的難點是什么?共享資源被從第四象限往第三象限推,這就是公共政策討論時面臨的困難。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
?
相關鏈接:
海口互聯網產業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擴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