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生長引外媒關注
對于中國共享經濟的發展,很多外媒不乏溢美之詞。西班牙《發展報》報道稱,借助移動應用程序共享各種資源,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選擇的日常生活方式。數以百計提供各種共享服務的企業應運而生。美國彭博社的文章則指出,發展共享模式在中國幾乎比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要有前途。
不過,也有不同的聲音。美國《紐約時報》日前刊文指出,中國共享經濟背后是資金的過剩和創意的缺乏。有人懷疑,中國是否已經到了“共享高峰”,出現了“共享過度”。
接受采訪的學者和業內人士指出,包括共享單車在內的共享經濟市場潛力依然很大,所謂中國“共享過度”并不存在。但從共享經濟健康發展的角度來看,確實存在“共享”概念野蠻生長、創新不足等問題。
“共享經濟的實質是充分利用閑置資源,盤活存量經濟,進而避免新的資源開掘。”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范永茂說,比如房屋主人把多余的房間租給短期住客,既給他人提供了經濟實惠的服務,也更好地利用了自己的閑置資源,就是典型的共享經濟。
“但目前中國城市中很多共享物品,雖然用的是‘共享’概念,但往往需要新資源和新投入,而不是已有資源的再利用。”范永茂說。
目前正處風口的共享充電寶,對于其發展前景,業內就存在很大爭議。有不少用戶在社交平臺“吐槽”稱,充電寶使用頻率并不高,而且借和還都不太方便,有的還需要自己購買數據線,反倒造成了浪費。
張敬偉指出,目前市場上共享概念野蠻生長,使創新經濟模式蒙羞;大量資本流向“偽共享”項目,追求短期利益。這一現象確實折射了市場創新不足、創意不夠的尷尬,如此“共享”是走不遠的。
與此同時,各類共享事物也在不同層面、以不同形式給城市管理帶來挑戰和壓力。比如共享單車的隨意停放、無序使用給城市交通管理帶來不便;人為破壞、故意損毀對城市執法帶來壓力;押金難返、使用者權利難以保障又對市場經濟秩序帶來沖擊。
此外,目前中國社會信用機制和相關管理制度相對滯后,也掣肘共享經濟的發展。有學者指出,目前共享經濟仍以商業信用為主,信用判斷還比較單一,缺乏權威性,且線上線下信用信息脫節,導致實用性大打折扣。
范永茂認為,像共享單車這樣的準公共產品,如果其供給單憑企業來完成,就會出現很多問題。資本市場為了逐利,會把過多的資源配置到不需要的地方,造成大量浪費。而該起到監督作用的政府一旦缺位,就會迅速引發諸多的城市管理難題。
“哪些產品可以用共享經濟實現?在提升用戶體驗、創造價值的同時,如何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這些都有待于繼續探索。”童瑋亮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